隋文帝 第70节
“父王,这贯穿南北的一水,便是儿臣想凿的‘大运河’。有了这条运河,便能控东西南北,把九州四海紧紧地捏在手中,我们的基业便是万年基业,我们的江山便是铁桶江山!
“父王,这长治久安的大计不是随时随地可以想出来的。若能随意想出,神州怎会出现连续四百年的大分裂、大动乱,而谁也无法收拾?儿臣朝思暮想,想了多年,几乎穷极心智,仍然无一得意的策略。有个晚上,儿彻夜不眠,披衣登上了仁孝阁,东望潼关,见一银蛇自远处蜿蜒曲折向京都奔来,却原来是父王于开皇四年下旨开凿的广通渠!自从广通渠开通以后,黄河两岸的货物便能沿河直抵京师,数十州的租赋不到两个月便全部人了国库,由此,帝京足衣足食,日益繁华!儿里忽然灵光一闪,便沿着父王的思路,沿着广通渠、黄河一路想去。于是,便想到开辟一条贯穿南北、横连江河的大运河。这大运河的构想,实际上是源自父王的思路;长治久安的大略,原来早藏在广通渠之中!
“儿臣沿着父王的思路再想下去,觉得如果在大运河与黄河、长江交汇的枢纽处再建两座陪都,设立行台尚书省,派得力可靠之人,就地处理中原及江南的繁剧之事,便可政通人和;再于两都屯兵积粮,南边有事则南应之,北方有事则北应之,如此,万一四方有事,均可得心应手、随扑随灭,永得国泰民安。
“当今四海宾服,唯一高丽顽冥不灵,父王心中之憾,儿臣誓必洗面刷之。但待足兵足食,运河畅通幽燕之后,儿臣愿提百万之师,东征高丽缚彼苍龙,献俘父王足下。其时,普天同庆,万方共浴舜日光辉,四海欢腾,百姓同沾尧天雨露;儿臣心事已了,会当挂冠而去,笑微山林,不亦乐乎!”
杨广说完,朝一张座床走去,缓缓地坐了下来,往在场所有的人扫了一眼,慢慢地合上了双眼。
在场的有杨素、张衡、红叶与宇文述,却没有皇帝杨坚。此地既非金殿,也非寝宫,乃是晋王府的一间密室。
刚才杨广长篇大论的应对奏章,只是一场试演性的宣讲。因为明日皇帝杨坚要单独召见杨广,让他陈述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那实际上是考太子。考及格了,便册封他为太子;倘若考不及格,那么鹿死谁手就难说。为了慎重起见,他召来了智囊团前来听讲,又指名要来了红叶,足见他对红叶才智的重视。
杨广平和地坐着,闭上了双眼。那是在等待大家谈谈听后的印象、感觉,以便及时纠正偏差,免得误了大事。
张衡聚精会神地听着,当他听杨广说到开运河的策略时,心头不禁为之一震,暗道:
——这小子果然见识不凡!然而……有点霸道,不过,这更合皇上的口味。长治久安的事,可说是皇上长期以来的心病,而杨广的策略可说是对症下药。这可比当年杨广攻下金陵取了陈国更令皇上高兴。按理说,皇上会很放心地册立杨广为太子的……不过,杨广的慷慨陈辞未免太露锋芒,多疑的皇上会不会觉得有点子凌父势,损了他至神至圣的光辉?太子杨勇当年便是因此失去了皇上的欢心!有道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杨广为何明知故犯再蹈覆辙呢?
想到这里,张衡有点心悬。但紧接着,张衡便听到杨广别开生面的陈述:
——杨广竟然把开运河的策略同皇上当年开广通渠的想法连在一起,并谦抑地说明开运河不过是广通渠思路的延续,把自己非凡的策略尽数归功于天纵英明的父王,这不仅消除了皇帝杨坚的疑心,还大大地满足了皇上的虚荣。
听到这里,张衡不禁拍案叫绝,觉得这一招比前招更加高明了许多。最后,杨广以功成名遂挂冠隐退收结,也是好招,“欲擒故纵”之计用得正合时宜。
想到这里,张衡真诚而恳切地说:
“好,很好;极好!”
杨素听了开运河的策略,也大为惊愕。
在围绕“太子废立”这一大事中,杨广有杨广的经营,杨素有杨素的思路。为了夺取储君的位置,杨广要逐个剪去太子的羽翼,扳倒太子的靠山;而杨素也想一一取代,步步高升,先取右仆射苏威位置而代之,再取左仆射高颎的位置而代之。如今高颎已倒,左相位置空着,由他顶上只是时间的问题。可以预料,杨广当太子之时,也将是他杨素升左相之日,这已经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目标。他与杨广的经营可说是并行不悖,且是齐头并进的。
至于下一步杨广当皇帝以后,他杨素又当如何呢?他自然希望杨广是个庸主,是个宰相可以随意控制的庸主;然而,如今听杨广关于开“大运河”的策略,这小子不仅想控制九州四海,而且竟然还找到了控制的办法,这样的皇帝岂肯甘心受制于人?杨素此时已然感到一种模糊的后悔。然而,他也不能后退,后退连左仆射也上不去了。待他听到杨广关于建设两个陪都的设想之后,他又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主持陪都的行台尚书令可是独制一方的诸侯,经营得好,亦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最后谁吃掉谁,这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想到此,他不觉也说道:
“好,很好,极好!”
宇文述听了杨广长治久安的策略,对其雄才大略甚为叹服。
废立大计,他与之经营了十年,当年杨广二十刚刚出头,可以说是黄口小儿,往下朝夕相处也仍以小儿视之,不见有啥特异的变化;可今日见他慷慨陈辞,其气魄之大,城府之深,都大出意料之外。心想:
——我忠心耿耿追随殿下你十年,也算不枉了!
又想:
——晋王前日曾言,要将长女南阳公主下嫁给小儿宇文士及,这么一来,不仅小儿士及终生不愁,便是老大宇文化及、老二宇文智及,都将前途无量了。
想到此,他也顺势言道:
“好,很好,极好!”
“不好!”红叶喃喃地说。她的声音轻微,几不可闻;然而,场上的人全然听得清楚,众目惊异地瞪视着她。
红叶浑若无觉。
她听了晋王杨广的慷慨陈辞,知道太子的宝位已然唾手可得非他莫属了;而册封她红叶为郡夫人的日子自然也不会遥远了!到那时,她与张衡夫贵妻荣,那是何等的美满甜蜜……
“果真美满甜蜜吗?”一个谁都听不见的声音问道:
红叶不觉一愣。
“果真美满甜蜜吗?”那声音重复问道:“你是三个男人共有过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便是有金山银山,也不会幸福的!便是当了皇后……也不会幸福的!”
“我不信!”
那声音反驳道:
“你不信也没有用。幸福的女人所需的财富不多,舒适就足够了,你现在不缺钱花,你幸福吗?幸福的女人也不需要太高的地位,你今为五品尚仪,与郡夫人相去无几,你幸福吗?你最需要的只是一个男人,一个不丑不俊、不太笨也不太聪明、但能专心爱护你、关心你的男人。你一会儿与晋王好,一会儿与张衡好,一会儿与皇帝好,真是费尽心机,可每一步无不在糟蹋自己的幸福!今后谁还会真心实意对你好?你以粉碎自身最宝贵的东西去换取幸福,那是爬到树上去捕鱼。你错了!往后,张衡每日都要上朝,每日都要见到皇帝,见到杨广,就会想到你,想到一切不快的事……只要这么一想,你们的甜蜜就会变得酸溜溜的。你好糊涂啊!”
想到这里,红叶的两腮红如桃花,因为说这些话的人是个面如冠王的男子,这个男子,曾在尉迟明月死后不久一个深夜,神奇地潜入红叶的房里,与她同床共眠……
“你说,哪里不好?”晋王杨广肃然问道。
“我?”红叶痴痴地抬起头来:“我……说了什么?”
“你说‘不好’……”张衡道:“到底哪里不好了?”
红叶心想,这下误会可大了!她马上清醒过来,略为思忖一下才说:
“妾听殿下的陈辞,如电劈长空,雷滚大地,其雄才大略若有神助。各位大人见多识广,可知古往今来帝王有谁能与之相匹敌?”
“空前!”杨素道。
“空前绝后!”宇文述道。
“昔秦王修万里长城,似可相当。然长城仅能防患不能制敌;大运河开成之后,不仅可以制敌,还可造福百姓。以此看来,万里长城与大运河相去甚远。”张衡不疾不徐地说。
“那么,皇上听了……”晋王问。
“龙颜大悦!”大家异口同声。
“母后看了……”晋王望着红叶:“会作何感想?”
“二圣她定然万千欣慰!”红叶道。
“那你说,不好却在哪里?”晋王问。
“这……”红叶稍稍一顿,接道:“若是另有两篇奏对与晋王殿下的旗鼓相当,那又是如何?好是不好?”
众人果然一时愣住,均在捉摸红叶言下之意。
“莫非……红叶你已有所闻?”晋王问。
“仁寿宫诞生了一位小公主,殿下你曾交代我送了贺礼,”红叶一顿,又问道:“殿下可知继你之后,又有两位王爷赶去给小妹子送了重礼?”
“老四、老五都去了?也送了重礼?”
“老四送两只百宝盒,老五送三只百宝盒……”
“你怎知道?”张衡问。
“宣华夫人把三位王子的礼品全都摆在架上,已是公开的秘密。”
“她?”张衡大为吃惊:“她为何要将礼品摆开……公诸于众?”
红叶也吃了一惊:
——一时大意,竟将宣华夫人的用心给暴露了!
她紧蹙双眉,又瞪了张衡一眼,才道:
“女人的心思,男人是不会理解的。她若不把自己心爱的珍宝炫示于世,晚上便睡不着觉。为何要戴手镯?为何要挂项链?为何要插王钗?你们天天看,怎么悟不出道理来?”
“嘿!”张衡手捋长须,缓慢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嘿!”杨广冷笑道:“成功的才是黄雀!走着瞧吧!咱们忙了十年,难道只是为别人鸣锣开道!”
这个晚上,他们密商得很遇很迟,但商议的不是对付皇上的那篇奏策。
第七章 计夺东宫 第四节
三王分别进入凝阴殿盗取兵书,杨广使了一计,让他的对手搬起石头
砸了自己的脚。
“凝阴殿”藏有隋宫最大的秘密。
薄暮时分,一道人影在殿后林中徘徊着,本就十分诡秘的“凝阴殿”更显得莫测高深。这座由当朝的大建筑家宇文恺亲手设计的秘殿竟然没有门,也没有窗。然而,大隋的镇国之宝,半册兵书却存在殿中。那可是非常厉害的兵书,据说大隋便是靠这半册兵书得了天下。难怪殿宇没门,却禁卫森严,日夜均有禁军在四周巡逻。
殿后林中徘徊的人影是汉王杨谅,他是杨坚夫妇最疼爱的小儿子,虽然身人禁地,却没人怀疑。可杨谅仍是紧张万分,因为今晚他决意犯禁入殿寻宝。
近来他考虑再三,觉得二哥杨广在夺嗣方面所以能节节胜利,实与那半册兵书有关。自从大隋有了天下,母后便决定将兵书储之秘阁。凝阴殿便是由此而设计修建的。从此,那半册兵书谁也不得轻易见着,仅成为一段扑朔迷离的传说。据说开皇九年出师平陈之前,母后曾从殿中取了出来,亲自诵读,让征陈的统帅二哥杨广听了遍,从此这半册兵书再也不曾面世。二哥只听了这么一遍,不仅征陈旗开得胜,后来北扫突厥也得心应手,并在夺嗣之中也能马到成功。
这半册兵书的厉害是毫不含糊的了。如今杨谅想与杨广争夺太子的宝座,那就一定要设法非把半册兵书弄到手不可!
前日他到了“承香殿”给母后探病,其时母后正发高烧,神志不清,胡话不绝,他乘机问起“凝阴殿”的事,母后恰好精神亢奋,应道:
“凝阴殿?你问的可是没门没户的凝阴殿?这可是天下最大的秘密了,除皇上一人之外,便只有我一人知道。殿虽没门,但只需按准机钮,便即有门。记住了:北九南一,左三右七,临危踏五,逢凶化吉。切记切记,不可外泄!”
这分明是进入凝阴殿的秘诀,杨谅听罢且惊且喜,暗道:
“天助我成也!”
于是接连两日来到凝阴殿四周踏勘,只是殿外四壁既平且滑,实无机钮的标志,真是令人傻眼了。
杨谅这才生疑:既是胡话,怎能当真?
然而,他的眼光仍在殿墙上溜来溜去。殿墙一律由红砖砌成,不过,墙当中却有九块砖头颜色特深,红极而暗。看来,是泥水匠失之于粗心了。杨谅又于殿四围漫不经意地走了一圈。原来四壁的当中都有好几块烧得过红的砖头。他心思一动,又绕殿走了一圈,默数那深红的墙砖,四壁都是九块!而且都嵌在墙的正当中,举手可及之处!
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杨谅心血鼎沸,呼吸急促,立时断定那九块红砖便是按钮了,当即走向北墙,便欲举手按下按钮;然而,略一犹豫,却又退回林中。
林是白杨林,晚风萧瑟,悲凉之极。皇宫初建时,原来植有大量的白杨树,只因一个诗人当时即兴吟道: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煞人!”
父王听后就将白杨树全数砍掉,仅留凝阴殿后这么一片。
杨谅退回林中,心中再一次暗诵:
“北九南一,左三右七,临危踏五,逢凶化吉……”
他同时产生一种莫名的不安,一股凉意直透脊背。倘若按错了按钮,后果必定极其可怕。得好好想一想。
“北九南—……”自然是北墙按落九个钮,南墙按一个了;但是南墙也有九个深红的砖头,该按其中的哪一个呢?
“理应是最当中的一个了!”杨谅谨慎地判断着。
“父王,这长治久安的大计不是随时随地可以想出来的。若能随意想出,神州怎会出现连续四百年的大分裂、大动乱,而谁也无法收拾?儿臣朝思暮想,想了多年,几乎穷极心智,仍然无一得意的策略。有个晚上,儿彻夜不眠,披衣登上了仁孝阁,东望潼关,见一银蛇自远处蜿蜒曲折向京都奔来,却原来是父王于开皇四年下旨开凿的广通渠!自从广通渠开通以后,黄河两岸的货物便能沿河直抵京师,数十州的租赋不到两个月便全部人了国库,由此,帝京足衣足食,日益繁华!儿里忽然灵光一闪,便沿着父王的思路,沿着广通渠、黄河一路想去。于是,便想到开辟一条贯穿南北、横连江河的大运河。这大运河的构想,实际上是源自父王的思路;长治久安的大略,原来早藏在广通渠之中!
“儿臣沿着父王的思路再想下去,觉得如果在大运河与黄河、长江交汇的枢纽处再建两座陪都,设立行台尚书省,派得力可靠之人,就地处理中原及江南的繁剧之事,便可政通人和;再于两都屯兵积粮,南边有事则南应之,北方有事则北应之,如此,万一四方有事,均可得心应手、随扑随灭,永得国泰民安。
“当今四海宾服,唯一高丽顽冥不灵,父王心中之憾,儿臣誓必洗面刷之。但待足兵足食,运河畅通幽燕之后,儿臣愿提百万之师,东征高丽缚彼苍龙,献俘父王足下。其时,普天同庆,万方共浴舜日光辉,四海欢腾,百姓同沾尧天雨露;儿臣心事已了,会当挂冠而去,笑微山林,不亦乐乎!”
杨广说完,朝一张座床走去,缓缓地坐了下来,往在场所有的人扫了一眼,慢慢地合上了双眼。
在场的有杨素、张衡、红叶与宇文述,却没有皇帝杨坚。此地既非金殿,也非寝宫,乃是晋王府的一间密室。
刚才杨广长篇大论的应对奏章,只是一场试演性的宣讲。因为明日皇帝杨坚要单独召见杨广,让他陈述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那实际上是考太子。考及格了,便册封他为太子;倘若考不及格,那么鹿死谁手就难说。为了慎重起见,他召来了智囊团前来听讲,又指名要来了红叶,足见他对红叶才智的重视。
杨广平和地坐着,闭上了双眼。那是在等待大家谈谈听后的印象、感觉,以便及时纠正偏差,免得误了大事。
张衡聚精会神地听着,当他听杨广说到开运河的策略时,心头不禁为之一震,暗道:
——这小子果然见识不凡!然而……有点霸道,不过,这更合皇上的口味。长治久安的事,可说是皇上长期以来的心病,而杨广的策略可说是对症下药。这可比当年杨广攻下金陵取了陈国更令皇上高兴。按理说,皇上会很放心地册立杨广为太子的……不过,杨广的慷慨陈辞未免太露锋芒,多疑的皇上会不会觉得有点子凌父势,损了他至神至圣的光辉?太子杨勇当年便是因此失去了皇上的欢心!有道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杨广为何明知故犯再蹈覆辙呢?
想到这里,张衡有点心悬。但紧接着,张衡便听到杨广别开生面的陈述:
——杨广竟然把开运河的策略同皇上当年开广通渠的想法连在一起,并谦抑地说明开运河不过是广通渠思路的延续,把自己非凡的策略尽数归功于天纵英明的父王,这不仅消除了皇帝杨坚的疑心,还大大地满足了皇上的虚荣。
听到这里,张衡不禁拍案叫绝,觉得这一招比前招更加高明了许多。最后,杨广以功成名遂挂冠隐退收结,也是好招,“欲擒故纵”之计用得正合时宜。
想到这里,张衡真诚而恳切地说:
“好,很好;极好!”
杨素听了开运河的策略,也大为惊愕。
在围绕“太子废立”这一大事中,杨广有杨广的经营,杨素有杨素的思路。为了夺取储君的位置,杨广要逐个剪去太子的羽翼,扳倒太子的靠山;而杨素也想一一取代,步步高升,先取右仆射苏威位置而代之,再取左仆射高颎的位置而代之。如今高颎已倒,左相位置空着,由他顶上只是时间的问题。可以预料,杨广当太子之时,也将是他杨素升左相之日,这已经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目标。他与杨广的经营可说是并行不悖,且是齐头并进的。
至于下一步杨广当皇帝以后,他杨素又当如何呢?他自然希望杨广是个庸主,是个宰相可以随意控制的庸主;然而,如今听杨广关于开“大运河”的策略,这小子不仅想控制九州四海,而且竟然还找到了控制的办法,这样的皇帝岂肯甘心受制于人?杨素此时已然感到一种模糊的后悔。然而,他也不能后退,后退连左仆射也上不去了。待他听到杨广关于建设两个陪都的设想之后,他又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主持陪都的行台尚书令可是独制一方的诸侯,经营得好,亦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最后谁吃掉谁,这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想到此,他不觉也说道:
“好,很好,极好!”
宇文述听了杨广长治久安的策略,对其雄才大略甚为叹服。
废立大计,他与之经营了十年,当年杨广二十刚刚出头,可以说是黄口小儿,往下朝夕相处也仍以小儿视之,不见有啥特异的变化;可今日见他慷慨陈辞,其气魄之大,城府之深,都大出意料之外。心想:
——我忠心耿耿追随殿下你十年,也算不枉了!
又想:
——晋王前日曾言,要将长女南阳公主下嫁给小儿宇文士及,这么一来,不仅小儿士及终生不愁,便是老大宇文化及、老二宇文智及,都将前途无量了。
想到此,他也顺势言道:
“好,很好,极好!”
“不好!”红叶喃喃地说。她的声音轻微,几不可闻;然而,场上的人全然听得清楚,众目惊异地瞪视着她。
红叶浑若无觉。
她听了晋王杨广的慷慨陈辞,知道太子的宝位已然唾手可得非他莫属了;而册封她红叶为郡夫人的日子自然也不会遥远了!到那时,她与张衡夫贵妻荣,那是何等的美满甜蜜……
“果真美满甜蜜吗?”一个谁都听不见的声音问道:
红叶不觉一愣。
“果真美满甜蜜吗?”那声音重复问道:“你是三个男人共有过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便是有金山银山,也不会幸福的!便是当了皇后……也不会幸福的!”
“我不信!”
那声音反驳道:
“你不信也没有用。幸福的女人所需的财富不多,舒适就足够了,你现在不缺钱花,你幸福吗?幸福的女人也不需要太高的地位,你今为五品尚仪,与郡夫人相去无几,你幸福吗?你最需要的只是一个男人,一个不丑不俊、不太笨也不太聪明、但能专心爱护你、关心你的男人。你一会儿与晋王好,一会儿与张衡好,一会儿与皇帝好,真是费尽心机,可每一步无不在糟蹋自己的幸福!今后谁还会真心实意对你好?你以粉碎自身最宝贵的东西去换取幸福,那是爬到树上去捕鱼。你错了!往后,张衡每日都要上朝,每日都要见到皇帝,见到杨广,就会想到你,想到一切不快的事……只要这么一想,你们的甜蜜就会变得酸溜溜的。你好糊涂啊!”
想到这里,红叶的两腮红如桃花,因为说这些话的人是个面如冠王的男子,这个男子,曾在尉迟明月死后不久一个深夜,神奇地潜入红叶的房里,与她同床共眠……
“你说,哪里不好?”晋王杨广肃然问道。
“我?”红叶痴痴地抬起头来:“我……说了什么?”
“你说‘不好’……”张衡道:“到底哪里不好了?”
红叶心想,这下误会可大了!她马上清醒过来,略为思忖一下才说:
“妾听殿下的陈辞,如电劈长空,雷滚大地,其雄才大略若有神助。各位大人见多识广,可知古往今来帝王有谁能与之相匹敌?”
“空前!”杨素道。
“空前绝后!”宇文述道。
“昔秦王修万里长城,似可相当。然长城仅能防患不能制敌;大运河开成之后,不仅可以制敌,还可造福百姓。以此看来,万里长城与大运河相去甚远。”张衡不疾不徐地说。
“那么,皇上听了……”晋王问。
“龙颜大悦!”大家异口同声。
“母后看了……”晋王望着红叶:“会作何感想?”
“二圣她定然万千欣慰!”红叶道。
“那你说,不好却在哪里?”晋王问。
“这……”红叶稍稍一顿,接道:“若是另有两篇奏对与晋王殿下的旗鼓相当,那又是如何?好是不好?”
众人果然一时愣住,均在捉摸红叶言下之意。
“莫非……红叶你已有所闻?”晋王问。
“仁寿宫诞生了一位小公主,殿下你曾交代我送了贺礼,”红叶一顿,又问道:“殿下可知继你之后,又有两位王爷赶去给小妹子送了重礼?”
“老四、老五都去了?也送了重礼?”
“老四送两只百宝盒,老五送三只百宝盒……”
“你怎知道?”张衡问。
“宣华夫人把三位王子的礼品全都摆在架上,已是公开的秘密。”
“她?”张衡大为吃惊:“她为何要将礼品摆开……公诸于众?”
红叶也吃了一惊:
——一时大意,竟将宣华夫人的用心给暴露了!
她紧蹙双眉,又瞪了张衡一眼,才道:
“女人的心思,男人是不会理解的。她若不把自己心爱的珍宝炫示于世,晚上便睡不着觉。为何要戴手镯?为何要挂项链?为何要插王钗?你们天天看,怎么悟不出道理来?”
“嘿!”张衡手捋长须,缓慢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嘿!”杨广冷笑道:“成功的才是黄雀!走着瞧吧!咱们忙了十年,难道只是为别人鸣锣开道!”
这个晚上,他们密商得很遇很迟,但商议的不是对付皇上的那篇奏策。
第七章 计夺东宫 第四节
三王分别进入凝阴殿盗取兵书,杨广使了一计,让他的对手搬起石头
砸了自己的脚。
“凝阴殿”藏有隋宫最大的秘密。
薄暮时分,一道人影在殿后林中徘徊着,本就十分诡秘的“凝阴殿”更显得莫测高深。这座由当朝的大建筑家宇文恺亲手设计的秘殿竟然没有门,也没有窗。然而,大隋的镇国之宝,半册兵书却存在殿中。那可是非常厉害的兵书,据说大隋便是靠这半册兵书得了天下。难怪殿宇没门,却禁卫森严,日夜均有禁军在四周巡逻。
殿后林中徘徊的人影是汉王杨谅,他是杨坚夫妇最疼爱的小儿子,虽然身人禁地,却没人怀疑。可杨谅仍是紧张万分,因为今晚他决意犯禁入殿寻宝。
近来他考虑再三,觉得二哥杨广在夺嗣方面所以能节节胜利,实与那半册兵书有关。自从大隋有了天下,母后便决定将兵书储之秘阁。凝阴殿便是由此而设计修建的。从此,那半册兵书谁也不得轻易见着,仅成为一段扑朔迷离的传说。据说开皇九年出师平陈之前,母后曾从殿中取了出来,亲自诵读,让征陈的统帅二哥杨广听了遍,从此这半册兵书再也不曾面世。二哥只听了这么一遍,不仅征陈旗开得胜,后来北扫突厥也得心应手,并在夺嗣之中也能马到成功。
这半册兵书的厉害是毫不含糊的了。如今杨谅想与杨广争夺太子的宝座,那就一定要设法非把半册兵书弄到手不可!
前日他到了“承香殿”给母后探病,其时母后正发高烧,神志不清,胡话不绝,他乘机问起“凝阴殿”的事,母后恰好精神亢奋,应道:
“凝阴殿?你问的可是没门没户的凝阴殿?这可是天下最大的秘密了,除皇上一人之外,便只有我一人知道。殿虽没门,但只需按准机钮,便即有门。记住了:北九南一,左三右七,临危踏五,逢凶化吉。切记切记,不可外泄!”
这分明是进入凝阴殿的秘诀,杨谅听罢且惊且喜,暗道:
“天助我成也!”
于是接连两日来到凝阴殿四周踏勘,只是殿外四壁既平且滑,实无机钮的标志,真是令人傻眼了。
杨谅这才生疑:既是胡话,怎能当真?
然而,他的眼光仍在殿墙上溜来溜去。殿墙一律由红砖砌成,不过,墙当中却有九块砖头颜色特深,红极而暗。看来,是泥水匠失之于粗心了。杨谅又于殿四围漫不经意地走了一圈。原来四壁的当中都有好几块烧得过红的砖头。他心思一动,又绕殿走了一圈,默数那深红的墙砖,四壁都是九块!而且都嵌在墙的正当中,举手可及之处!
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杨谅心血鼎沸,呼吸急促,立时断定那九块红砖便是按钮了,当即走向北墙,便欲举手按下按钮;然而,略一犹豫,却又退回林中。
林是白杨林,晚风萧瑟,悲凉之极。皇宫初建时,原来植有大量的白杨树,只因一个诗人当时即兴吟道: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煞人!”
父王听后就将白杨树全数砍掉,仅留凝阴殿后这么一片。
杨谅退回林中,心中再一次暗诵:
“北九南一,左三右七,临危踏五,逢凶化吉……”
他同时产生一种莫名的不安,一股凉意直透脊背。倘若按错了按钮,后果必定极其可怕。得好好想一想。
“北九南—……”自然是北墙按落九个钮,南墙按一个了;但是南墙也有九个深红的砖头,该按其中的哪一个呢?
“理应是最当中的一个了!”杨谅谨慎地判断着。
上一篇:赵匡胤
下一篇:张竞生传(中国性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