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10节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已无暇东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重庆,恢复了昔日的平静,被日机炸毁的街面店铺和民宅开始修复,袁隆平的学习和生活也开始走向正常。

1942年8月,袁隆平在龙门浩中心小学学业期满,考入重庆市复兴初级中学。刚满12岁的袁隆平,已经是中学生了。这时,爸爸、妈妈喊“二毛”少了,都改口叫“隆平”这个学名了。

进入中学以后,袁隆平感到很兴奋,因为中学增加了代数、物理等新课程。这些新课程,对于长于思考、喜欢提问的袁隆平来说,是很有趣味的。第一堂代数课,他便向老师提出了一个令老师难以说得清的问题:

“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会得正数?”

“小同学,你们刚开始学代数,只要准确地记牢法则,按照这条法则去运算就可以了。”老师说。

有一堂物理课,老师讲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关于“物质能量”的方程式,袁隆平聚精会神地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问道:

“老师,为什么物质的能量和光速的平方成正比呢?”

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它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本人花费了10年时间,于20世纪20年代才得出的一个著名的公式。但袁隆平的勤学好问,还是博得了老师的赞扬。

袁隆平的少年时代,几乎对身边的一切都饶有兴趣,几片落叶,一窝蚂蚁搬家,都能让他凝神一个时辰。朦朦胧胧之中,他开始思考生命的奥秘……

正是因为袁隆平有着一颗好奇、纯朴的童心,才有他成年以后在科研事业中的豁达、坚毅与率真。

袁隆平少年时代兴趣广泛,喜欢音乐,爱好体育,尤其酷爱游泳。他曾立志学习老船工过硬的游泳本领。在桃园,他学会了蛙泳和仰泳;来重庆后,又学会了自由泳,并且几次横渡长江。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父亲的工作又有变动,袁隆平一家人于 1946年6月由重庆迁回汉口。袁隆平传入汉口博爱中学高一班读书。

1947年夏季,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跃跃欲试。

当年,袁隆平尽管已经年满17岁,但因发育较晚,个子矮小,体育老师不肯推荐他参加市区选拔赛。

怎么办?同学们帮他出了个主意——在汉口市区举行选拔赛那一天,他尾随参赛同学溜入赛场。选拔赛开始了,只见袁隆平那灵巧的身姿在游泳池里如同一条飞鱼,以奇快的速度冲向终点。他成功了,他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第一名。接着,他以预选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参加了湖北省的省级比赛,获得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从而为博爱中学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们心目中的袁隆平,自青少年时代起便是智慧、执著、诚实、坚韧的典范。因为他有了这些美德,所以,他总是以坦然、自信、微笑来面对未来的漫漫人生。
第四章 他选择了农校


1948年年初,随着袁兴烈工作的再一次变动,袁氏一家人迁居南京。18岁的袁隆平传学进入南京中山大学附中高中部二年级就读。

1949年夏季,袁隆平高中学业期满,面临着高考的选择。报考哪一所大学呢?

这一天,袁兴烈叫来妻子华静和儿子隆平,共同商讨隆平的发展方向。

当年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期盼自己的儿子更有出息。因此,他希望隆平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以便日后学业有成,继承父业。

此时,袁隆平的思绪却飞向了汉口市郊外那个美丽的园艺场。那红红的桃子,那灿若云霞的樱桃,还有那青草绿树,都深深地吸引着他。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记忆中的那片果园便飘进了他的心田。那美妙的园艺场吸引着他立志学农,那片果园在他的心目中如同一片绿洲,似烟似雾,如梦如歌……

他的思绪又飞回了重庆。迁居南京一年多来,他时时刻刻思念着重庆,他一直把生活了8年的重庆当成他的第二故乡。一曲四川民歌,一句四川乡音,便能把他带回到重庆周家湾的青石板街。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常使他的心飞越三千里关山,飞回故地,他心中总是郁积着这种乡情……他怀念重庆,怀念那美丽的嘉陵江水,所以,他决心到重庆相辉学院去学农。

父亲见儿子低头不语,便问他:

“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我惟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回答得很干脆。

“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父亲反问他。

“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儿,而是充斥着铁血味儿、硝烟味儿,该是多么可怕!”

这时,善良的母亲华静赶忙说:

“隆平,爸爸的意见你应当好好考虑。当然,你的理想也不错。古人说,皇天后土,衣食父母。立志学农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深知儿子的性格,既然儿子已立志学农,只好尊重他的意见。便问:

“你想报考哪所学校?”

“我想报考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父亲思忖了一下说:

“相辉学院倒是一所师资力量相当雄厚的高等学府。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复旦大学曾西迁到相辉学院。”

显然,这位开明的父亲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1949年8月,袁隆平告别了南京,告别了父母,赶往他向往已久的重庆相辉学院。

袁隆平把自己喻为一粒种子。种子选择了孕育它的土地。

有人把生命喻为一扇门,不同的人,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推开这生命之门。袁隆平却是以“立志学农”的方式,推开了他的生命之门。

抗日战争期间培育的“陪都文化”,在中华大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强大的凝聚力。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大批青年学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重庆。袁隆平来自南京,他的好友梁元冈则来自香港。梁元冈在香港不堪忍受英国人的压迫和欺侮,毅然来到重庆。这些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来到相辉学院以后,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生活非常愉快,思想非常活跃,学术气氛也很浓厚。一代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在“陪都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了。山城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照耀下获得了新生。

1950年11月,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一所新型的农业高等学府——西南农学院诞生了。

西南农学院是由四川省教育学院、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以及相辉学院等10所综合大学中的农学系合并而成的,而后,又改名为西南农业大学。

袁隆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所新型的农业高等学校的怀抱之中。他乐观开朗,脸上总是挂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容。从这笑容中同学们可以察觉到,他的心境是平静的,是坦然自若的。他在同学中的人缘极好,同学们都愿意与他交谈。在交谈中,同学们发现他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还有满肚子的故事和笑话。所有故事一经他叙述,总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同学们发现他有一颗童心,都喜欢和他开玩笑。他喜欢看书,爱逛书店,喜欢购买英文杂志。课余时间,他在图书馆埋头阅读英文和俄文图书。他开始接触世界上知名的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的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并对他们每个人的学说进行比较和研究。他以为不应该单纯地、被动地去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理性的判断,往往是获得真理的桥梁。

当年,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对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推崇备至,但年轻的学子袁隆平却不盲从,他用自己的头脑去感悟,去分析。他以为,关于科学的诸多学说,不应为“耳目”所误,不应为世俗之偏见所淤塞,不应只停留在浅薄的感官世界里。学习科学知识,不应在入门之初就囿于某种偏见,更不应被偏见主宰。袁隆平作为青年学子的这番见地,险些给他的后半生招来灾祸。
首节 上一节 10/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