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9节

“钻石就是人们常说的宝石。钻石有十几种色泽,但其中最优异的是那种无色的钻石。因为这种无色钻石在黑夜发出的光最亮,只有在漆黑的夜里,人们才能看到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色泽。”

妈妈看了看几个孩子,接着说下去:

“无色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质地非凡。同样,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

小二毛忽闪着一双大眼睛问妈妈:

“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

妈妈微笑着回答说:

“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

从教会学校毕业的母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二毛毕竟年纪尚小,他对母亲的话似懂非懂。长大成人以后的袁隆平,回想儿时母亲讲过的话,渐渐地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不可贪婪,学会拥有,也须学会放弃。

在袁隆平家的院子里有棵橘子树,树冠尚小,枝权也显干瘦,本无亮丽之处,可它却撑起了另一个灿烂的生命:一株花红叶绿的凌霄花正在攀缘着它生长。那凌霄花生来花朵张扬,藤蔓更为张扬,它在橘子树的树干上盘绕几圈之后,竟然爬上了树冠。

一天,妈妈走来,用剪刀狠狠地剪断凌霄花的枝蔓,并把它从树上扯下来,抛得远远的。二毛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把那么好看的花给毁掉?妈妈问他是喜欢吃橘子,还是喜欢看花?小二毛说两样都喜欢。妈妈说,二者不可兼得。二毛问,为什么?妈妈告诉他,那凌霄花虽然很好看,但它太张扬了。它张扬着攀来攀去,它依附,它寄生,它吸尽橘子树的汁液,橘子树便要枯萎了。所以,二者不可兼得。

“肯于索取,也肯于舍弃,二者不可兼得。”这是袁隆平成人以后从母亲的教诲中悟出的一个人生哲理。

袁兴烈一家人在重庆一住就是8年。父亲袁兴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军人,因积极抗日,颇得国民党将领孙连仲的赏识,被委任为第二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上校秘书。

随着父亲的升迁,二毛的家境也日渐好转。后来,他一家迁居到嘉陵江南岸,当年的门牌为周家湾狮子口龙门浩27号。

龙门浩这条长街,街巷深深,全由青石板铺得整整齐齐,曲曲弯弯地顺着山势向前延伸,两旁民房多是二层小楼,一片灰黑色。少年袁隆平走在这条长长的青石板路上,好像总是走也走不完。

1939年8月,袁隆平与弟弟袁隆德一同走进嘉陵江畔的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嘉陵江,波涛滚滚,它穿过奇峰峡谷,来到山城重庆。一路上,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清澈宁静。袁隆平每天放学之后,邀上几个小伙伴,带上四弟隆德,跳人嘉陵江,游向江心,好不欢畅。

一天傍晚,父亲站在楼上远眺,发现嘉陵江中有两个黑点一前一后在游动。已经是放学时分,两个孩子却不在家中,他心中就有些疑虑,便拿来望远镜仔细观看。这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正是自己的两个儿子在江中游泳。他疾步走向江边,大声呼叫着,才把隆平和隆德叫上岸来。父亲责问隆平说:

“你自己喜欢游泳,水性也好,偶尔一游,倒也罢了,为何要带水性不好的隆德一起来耍?”

“隆德水性不好更需要学习锻炼嘛!”

“出了危险怎么办?”

“请老爸放心,有我‘浪里白条’在此,确保隆德平安!”

一句话,把父亲给说乐了。

“呜——呜——呜——”

急促、凄厉的空袭警报声,一次又一次在重庆上空响起。

预告空袭的信号弹,在引人注目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升空。

紧接着,日军飞机飞临头顶。它们盘旋了两圈后,将重磅炸弹倾泻下来。顿时,爆炸声震耳欲聋,燃烧弹引发的冲天大火,烧向民房、高楼,美丽的山城变成一片火海……

袁兴烈不顾一切地带着两个儿子冲进防空洞。

空袭警报解除后,他们一家人聚在一起。这时,他们看到的山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房倒屋塌,横尸遍地,惨不忍睹。

日军当年对重庆的轰炸,是20世纪历史上不能抹去的残暴的一页。日军对一个后方城市的轰炸,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对无辜百姓杀戮之残酷,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也是空前的。留在袁隆平记忆中那高悬的火球,那尖厉的空袭警报声,是永远不会磨灭的。重庆大轰炸这一页历史,令人悲愤,又催人奋起。它折射出了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惨无人道的强盗嘴脸;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这一页历史深深地留在少年袁隆平的记忆中,从而更激发了他爱国主义的情感。

学校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时常让学生躲到郊外的壕沟里去上课。就在那阴森森的壕沟里,袁隆平学会了他永生难忘的抗日救亡歌曲: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在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
四方,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投降!
宁愿死,不投降!

伟大的抗日战争,使整个中华民族经受了战斗洗礼,也使得袁隆平一家东奔西逃。国无宁日,居无定所。虽说家住大后方,最后定居在重庆,但屡遭敌机轰炸,屡屡迁居;食品和日用品极度匮乏,父亲的薪水入不敷出。昔日不愁衣食的高级职员,与全民族共同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自幼便受到爱国主义熏陶的袁隆平,总是怀着激愤的心情,在课堂,在游行队伍中,高唱一支又一支救亡歌曲。那一支支救亡歌曲,像一把把火炬,点燃在少年的心头:

同学们,
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片片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袁隆平放学回家后,常和弟兄们同唱救亡歌曲,爸爸、妈妈也和着孩子们唱,唱得雄赳赳、气昂昂。

父亲告诉孩子们,日军从1939年至1941年对重庆大轰炸的 3年间,不足9平方公里的重庆市,遭受了近万次空袭。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惨剧!父亲悲愤地说:

“你们弟兄应该永远记住中华民族遭受的这段悲惨历史才是。”

袁隆平眼含泪水,懂事地冲父亲点点头。

袁隆平在少年时代,最先听到的呐喊就是“抗日救国”。多灾多难的祖国,千疮百孔,给幼小的袁隆平心头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从小立下志向,长大要成为一个与祖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有用人才。
首节 上一节 9/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