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11节


袁隆平学习努力,但他不是书呆子。他的爱好十分广泛。他喜欢唱歌,也喜欢乐器。课余,他常哼一曲小调,把生活点缀得情味十足。他尤其喜欢小提琴。在他考入相辉学院不久的一天,他正在宿舍与同学们闲聊,忽然一阵优美的小提琴声,悠悠然向他耳边飘来。听得出,那琴声来自隔壁。他不顾一切地推开隔壁的房门,只见一位同学站立窗前,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乐曲中。袁隆平如遇知音,诚恳地拜这位同学为师。从此,他省下父母给的零用钱,买了一把廉价的小提琴,随那位学友学习拉小提琴。那位同学鼓励他说:

“你的手很灵巧,乐感也不错,将来准行。”

果然,袁隆平不仅乐感好,悟性也好,进步很快。就在这一年系里举行的新年晚会上,他与那位学友演出了小提琴二重奏,很受欢迎。

西南农学院坐落在半山腰,山脚下便是嘉陵江。江上白帆点点,号子声声。有时他拿着一本书,坐在校园操场的台阶上,默默地注视着绿绿的嘉陵江水,聆听着那江轮上悠扬的汽笛声。他不仅是嘉陵江水的观赏者,而且是嘉陵江水的搏击者。每逢节假日,他便与几个会游泳的同学结伴到嘉陵江上畅游。他们故意选择水流湍急的地方,拼命地逆流而上。虽然累得大家张着口直喘气,但是他们感到一种拼搏的满足。来到岸上,他们便开始追逐嬉戏。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学子时代。

袁隆平 “浪里白条” 的绰号,从小学一直带人大学。到大江大河里去畅游,始终是他的课余爱好。

1951年春季,贺龙同志在成都主持了院的“体育明星”。西南地区第一届运动会,袁隆平作为西南农学院的运动员代表,夺取了西南地区游泳比赛第四名。

1951年夏季,在抗美援朝的热潮中,袁隆平怀着“保家卫国”的热忱,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歌,走进重庆市征兵办公室,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决心投笔从戎。

光荣榜贴出来了,袁隆平体检合格了,成了西南农学院被录取的8名飞行员之一。正当袁隆平一行人整装待发之际,国务院做出决定,急需要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一律留校继续读书。尽管这次“投笔从戎”未能如愿,但反映了袁隆平热爱祖国,听从祖国召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转眼之间,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4年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了。毕业以后到哪里去?袁隆平面临着又一次选择。

从小学到大学,他在重庆整整生活了12个春秋。他爱重庆周家湾龙门浩的青石板街,爱重庆的嘉陵江水……他多么希望留在重庆的农业科研单位啊!

然而,学校发出了号召,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袁隆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毅然填写了这样几个大字: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别了,母校!

别了,龙门浩!

别了,重庆!

袁隆平拿着毕业分配通知书,赶往湖南省农业厅去报到。在那里,他知道了他要去的地方是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他将成为这所农校的教师。

袁隆平始终把自己比做一粒种子,既然是种子,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第五章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袁隆平手里拿着湖南省农业厅的一封信,提着简单的行李,奔向了安江农校。

他先是绕道乘火车,再坐汽车,而后是坐马车,再后来便是背着行李,徒步翻越雪峰山,历时半个多月,行程1000余公里,终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被贬任职的黔阳县,那时叫龙标。诗人曾有诗句抒发自己当时的心情:

“莫道弦歌愁远谪,春山明月不曾空。”他走进安江农校,开始了长达20 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安江农校坐落在偏远的湘西,是由古老的圣觉寺改建的。校园被雪峰山环抱着,湍急的沅江水穿过峡谷,奔流其间。那高高的雪峰山,山势险峻,峭壁剑峰,一尊尊,一柱柱,高耸挺拔,令人惊叹。清清的沅水,顺山势流淌,一路留下长长的画卷。

走进校门,只见古松翠柏。几只老鸦栖息在古树的枯枝上,却不见了泥塑菩萨。袁隆平不由得浑身一悸,他似乎品尝到了个中的寂寞。但他转念一想,寂寞也不是坏事,我国的荒刹古寺曾孕育了中华文明。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从西域取经回来,在慈恩寺中埋头多年,将经文直译为汉文,成就了不朽的佛教文化;还有明清时代的“八大山人”、弘仁、虚谷等著名书画家,他们的作品也都出自古寺。诸多高僧在古寺中,潜心修炼,断了俗念,不再追求名利,后来却很有作为。

古寺除了可供农校使用的十几间空房之外,还有一口吊钟。每当上下课时,学校的勤杂工便拿一根耙齿在钟上敲上几下。那钟声十分洪亮,在山间久久回响。

因当时刚解放不久,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还拨不出更多的经费来扩建校舍,无力装备这所农校。

袁隆平手里拿着湖南省农业厅的一封信,提着简单的行李,奔向了安江农校。

他先是绕道乘火车,再坐汽车,而后是坐马车,再后来便是背着行李,徒步翻越雪峰山,历时半个多月,行程1000余公里,终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被贬任职的黔阳县,那时叫龙标。诗人曾有诗句抒发自己当时的心情:

“莫道弦歌愁远谪,春山明月不曾空。”他走进安江农校,开始了长达20 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安江农校坐落在偏远的湘西,是由古老的圣觉寺改建的。校园被雪峰山环抱着,湍急的沅江水穿过峡谷,奔流其问。那高高的雪峰山,山势险峻,峭壁剑峰,一尊尊,一柱柱,高耸挺拔,令人惊叹。清清的沅水,顺山势流淌,一路留下长长的画卷。

走进校门,只见古松翠柏。几只老鸦栖息在古树的枯枝上,却不见了泥塑菩萨。袁隆平不由得浑身一悸,他似乎品尝到了个中的寂寞。但他转念一想,寂寞也不是坏事,我国的荒刹古寺曾孕育了中华文明。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从西域取经回来,在慈恩寺中埋头多年,将经文直译为汉文,成就了不朽的佛教文化;还有明清时代的“八大山人”、弘仁、虚谷等著名书画家,他们的作品也都出自古寺。诸多高僧在古寺中,潜心修炼,断了俗念,不再追求名利,后来却很有作为。

古寺除了可供农校使用的十几间空房之外,还有一口吊钟。每当上下课时,学校的勤杂工便拿一根耙齿在钟上敲上几下。那钟声十分洪亮,在山间久久回响。

因当时刚解放不久,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还拨不出更多的经费来扩建校舍,无力装备这所农校。

教师宿舍也很简陋。袁隆平住进了一间原来很可能是小和尚住过的老屋。这间老屋实在是太老了,土墙、木梁。.站在屋里,上可见檩椽,下可见砂墙泥地。老窗户四处透风,破旧不堪。

不过,住老屋也有住老屋的乐趣,可与梁上双燕分享筑巢育子的快乐。只见那双燕子,在霏霏细雨中飞来飞去,几百次、几千次地往返,匆匆奔忙,衔泥筑巢。为了共同的使命,它们不辞辛苦,配合默契。第一天,一个半圆形的泥巢便有了一个轮廓;第二天,那泥巢中便铺就了软软的草榻;没过多久,燕巢里便传出了乳燕呢呢喃喃的叫声。于是,燕子一家的快乐时光便从此开始了。

年复一年,那双有灵性的家燕春天来了,秋天去了,年年与他相伴,年年带给他的是欢乐与祝福。

中国大地上有多少寺庙,已无法统计。袁隆平不信佛,但以前每逢见到寺庙,总要进去观光,或是欣赏寺庙中的壁画和泥塑艺术,或是感受其隔绝红尘的气氛。可是如今,袁隆平却要以寺庙为家,长期居住其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走出老屋,只见一条山石小路曲曲弯弯地通往校园深处。他凝视着这凹凸不平的小路,默默地感叹道:这曲曲弯弯的小路不正是象征着人生的轨迹吗?

小路的四周几乎都是山,绿色的山峦将这老屋深深地环抱在其中。那绵延不断的青山绿水,那苍翠无边的树林和竹林,都将老屋与外面喧嚣的世界隔绝。

来到地处湘西的安江农校,袁隆平首先想到的是少年时代母亲教他背诵的古文《岳阳楼记》。当年母亲要他们弟兄死记硬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今,他脚踏的湘楚大地,正是孕育这篇《岳阳楼记》的地方。这时他才懂得《岳阳楼记》所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东方式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应该说,这是出自湘楚大地的一种高洁的忧患意识,其不朽的魅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首节 上一节 11/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