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22节
他和曹胖公是棋友,以往,闲暇时光,他俩总爱杀上几盘,而今天的袁隆平全无那份雅兴。他说:
“曹胖公,我只想找你聊聊。”
他们可以说是肝胆相照的朋友。
有人说,朋友是生活自然筛选的结果。社会这盘大筛子神秘地颠簸着、动荡着,有些人掉下去了,留在这筛子上面的一些人被颠簸在一起,便成为了朋友。
他认为曹胖公便是与他颠簸在一起的朋友,他们的心灵是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袁隆平有事总愿意和他商量,、有心里话愿意向他倾诉,他们也可以说是相知相依的朋友。
这一天,他二人小心翼翼地谈谈现在,说说未来。
曹胖公问袁隆平:
“你这些日子在干什么?”
“琢磨我的杂交稻。”袁隆平回答说。
“老袁,你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啊!”朋友劝告说。
“我不会在这棵树上吊死,我会把这棵树修剪成举世无双的参天大树。因为这棵树是我人生的全部乐趣。”老袁回答说。
“看来人生贵在有所乐,有所追求,但不知老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朋友赞叹地问他。
“我追求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
“看来,老袁的雄心很大呦!”
袁隆平冲着朋友点点头。
曹胖公悄悄地劝他:
“老袁你还是要想开些,还是那句话,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未见其利,先受其害,你这是何苦呵!”
袁隆平对朋友善意的劝告总是报以淡淡的微笑。然而,有时候他的心头也涌起一阵忧愁,一丝苦闷。往往这时,他会暗暗告诫自己:切忌浮躁、浅薄,要警惕害“近视病”。于是,那苦闷、那忧愁就像轻烟一样挥之而去了。
他从曹胖公家走出来,顺便又在长廊前看大字报,只见有一张大标语上写着:
“彻底砸烂袁隆平反动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
“哎呀,不好!”他赶忙奔向他三年来苦心培育的杂交水稻盆栽试验场——那里有他亲手经营的60个“坛坛罐罐”。
可是,他去晚了!
只见水池边60多个栽种着杂交稻秧苗的钵盆全部被砸碎了,试验秧苗也被砸了个稀巴烂,丢得满地皆是。
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各色各样的人物呈现出各自的人性和兽性。
他看着那被伤害的秧苗,对着苍天,悲怆地呼喊:人们啊,少点恶道,多点善道吧!少点仇恨,多点关爱吧!
他伫立在校园门口,望着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山问小路,看着那匆匆赶路的农民,感到很茫然。不知哪一条路是属于自己的,又不知该向何方走去。
他每每遇到挫折和困难,总会以湘西那一条条山溪作为自己的参照物。那一条条山溪一路流淌,总是曲曲折折,溪水从崖头跌落下来,便成为壮观的瀑布。这就使得溪水幻化成了另一番景象,展示了另一种风范,乃至达到了美的极致。
这时,他转念想到自己未竞的事业,想到刚刚来到人世的幼子,想到为他而含辛茹苦的爱妻……他无奈地回转身来,向他们居住的那个平房走去。
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向邓哲说明他二人苦心经营的杂交水稻的秧苗惨遭毁坏时,一向很坚强的邓哲也落泪了。贤淑的邓哲一面为小五一喂奶,一面安慰他说:
“隆平,你要坚持住啊,不会永远是这样,一切都会好的,厄运过后便是曙光。”
邓哲给了他慰藉,给了他力量,他忆起了饱经磨难的画家凡高说过的一段话:
“我庆幸我有藏身的地方,我藏身的地方在美术的齿轮中,好像麦子在磨石下一样……”
同样,袁隆平也庆幸自己找到了藏身的地方,他藏身的地方便是他的杂交水稻事业。在杂交水稻试验的齿轮中,他如同一粒杂交稻种,在风雨中成长,在烈日下成熟,他心甘情愿地来到磨石下面,而后为他所敬爱的父老乡亲献出洁白的稻米……
在恍恍然之中,他被一阵骤然炸响的惊雷给震醒了。只见窗外雷击电闪,大雨倾盆,他突然想到,他的那些被摧残的秧苗又将要经受这倾盆大雨的折磨啊!于是,他拿了一只手电筒,又抄起一把雨伞,急匆匆地向雨幕中走去。邓哲赶忙放下怀中的小五一,也抄起一把雨伞追了上去。他二人在大雨的掩护下,悄悄地摸到了那个被造反派砸烂捣毁的“现场”。他们借助手电筒的光,将残存的秧苗一株一株地收拾起来,用衣服包好,准备悄悄带回家中。
他吞咽着苦涩,做完了这一切,似乎完成了他生命的一次飞跃。他想到杂交水稻终于没有离他而去,他以为他的生命又有了一个支撑点,他相信那可爱的绿色生命将会伴他终身。
西方的哲学家诺瓦利斯说:
“天国就在我们身边的大地上。”真的,袁隆平以为,那几盆残存的杂交水稻就是他的天国。即使前方的路程依旧艰难,即使风霜雨雪依旧在四季轮回,也要让杂交水稻带给他的那份温情永存。当他干完那一切以后,他愉快地想到,天堂的乐土就在他的脚下延伸……
仰望着袁隆平这位饱受艰辛的科学家,我们也想到了一位哲人的一段话:
上帝给了他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他磨难;而只有在磨难
中,他的智慧最终才会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当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时,风停了,雨止了,在漆黑的夜里走路,又刚刚偷藏了杂交水稻的秧苗,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害怕被人发现。当路过“黑帮”居住的“牛棚”时,见一个黑影在悄悄移动,袁隆平不由得问道:
“谁?”
“是我,李代举。”
袁隆平心想,李代举这个“黑帮”组的组长,半夜三更的在这里干什么?
原来这个“黑帮”组长是悄悄地等候在雨地里,想给袁隆平报个信儿。李代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