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传记 > 袁隆平传

袁隆平传 第27节


原来,袁隆平被下放到低庄煤矿以后,省委派来一位权威人士夏某到安江农校搞科技大检查。他下车伊始,便鼓噪说,水稻自古以来自交不衰退,杂交无优势。

尹华奇和李必湖听说后,找到这位权威人士,说:

“夏老师,我们到田中去看看,水稻杂交到底有无优势?”

夏某看过杂交水稻试验田的禾苗以后,说:

“禾苗长势虽好,但产量不一定高,怕是只增草,不增禾。”

这位权威人士的话,就意味着对杂交水稻这项科研课题的否定。

没过多久,杂交水稻科研小组的科研经费被取消了。

接着,尹华奇和李必湖的微薄工资被停发了。

总不能饿着肚子搞科研啊!两位年轻人情急之下,给国家科委发去了求助电报,给省科委发去了一封信反映情况。

国家科委对尹华奇、李必湖的求助电报非常重视,当即派了一位专家赶赴安江农校。

这位年届半百的农业科学家翻山越岭来到安江农校。可是,当年的校革委会和工宣队,却以尹华奇和李必湖越级告状“违犯组织纪律”为名,把这位老专家拒之门外。

北京来的大科学家成为尹华奇、李必湖的客人,两个囊空如洗的穷学生怎样接待这位驰名中外的大科学家呢?

白天,他们将这位北京来的科学家安排在学生宿舍八人问的一个空床位上。傍晚,他们找来一把钳子,借了一只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天一擦黑,他俩便一同去池塘夹青蛙。他们在池塘边悄悄行走,手电筒的光圈在池塘边缓缓搜寻。青蛙一旦被手电筒的光圈罩住,就不动了。两个青年人手拿钳子,夹了一只,又夹一只,夹够了一盘菜,二人便打道回府。

次日,他们凑了一元钱,买了一个西瓜。就这样,一盘青蛙、一个西瓜招待了北京来的大科学家。

他们边吃边谈,好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边说边哭。他们为袁老师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倾诉,为他们从事杂交水稻事业的艰难处境而申冤。

老专家走后,没过多久,湖南省科委和湖南省农业厅派来工作组,尹华奇和李必湖向工作组如实地反映了情况后,提出了三条意见:

第一,把袁老师从低庄煤矿请回来,继续主持杂交水稻的科研课题;

第二,水稻雄性不育科研组的经费必须得到保障;

第三,水稻雄性不育科研组0.5亩试验田的面积应给予适当扩大。

两位年轻人的合理要求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又一次峰回路转,袁隆平从低庄煤矿重新回到了安江农校,重新开始了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和培植。

当袁隆平被诬陷为“科技骗子”而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在他最需要勇气和支持的时候,他的弟子们站出来了,再一次带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厚礼。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社会交往活动,而维系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活动的基础便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袁隆平与他的弟子们深厚友谊的基础正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

有一位学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友谊是独立于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我们独

而不孤,互相解读人生的意义。所谓朋友,就是互相使对方

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应当说,袁隆平从他的两位弟子那里得到了真诚的友情。他与他的弟子之间的友情,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保持到最佳状态。这种友情,使他们共同穿越苦难,走向成功的顶峰。
第十二章 他的松鼠朋友


袁隆平对自己所从事的杂交水稻科研事业始终充满自信,所以,当面对艰难困苦时,他显得从容自若。

袁隆平面对艰难困苦的那份从容,那种专注于事业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5000 多年以来,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

袁隆平的这种精神感染着他的弟子,也感染着关心杂交水稻事业的有关部门的领导。湖南省委有关领导考虑到水稻雄性不育的科研项目非同一般,把这一重大科研课题继续留在安江农校这样一个基层单位,各方面关系难以协调,于是决定将这个科研项目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管。在农科院成立了“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协作组”,由农科院配备一位干部任组长,由袁隆平主持业务,尹华奇和李必湖继续充当袁隆平的业务助手。与此同时,从有关单位抽调了一批业务骨干,充实到科研协作组,以求加快科研进度。

袁隆平作为课题的主持人,心里非常着急。眼看一年一度路边的稻谷绿了又黄,黄了又绿,那一簇簇变化着的野花,一丘丘不断更替的稻谷象征着岁月的流失。时间不等人,岁月不饶人,他心里急啊!

又是八月稻谷黄,又是九月秋风凉。邓哲知道,这将是夫君打起背包去南繁的时候了。

他和她在狭窄的空问内,生儿育子,享受着天伦之乐,也共同承受着岁月的艰辛。

每逢分别,他们很少说话。袁隆平紧紧地握住妻子的双手,那双手上有数不清的皱褶和伤痕。他每每拉住邓哲那双手,心里便想到,这是一双经受艰辛和磨炼的手啊!这双粗壮的手,每当抚摸五一和五二时,是那么幸福和满足;这双粗壮的手,每当为他送行时,他似乎感到那双手上的累累伤口都在对他倾诉……

两双手握在了一起,两颗心系在了一起。他深知,她对他的依恋,对他的牵挂。他记得,枕边她对他的百般嘱托……

他冲她点点头,而后调头离去,给邓哲一个洒脱倔强的背影。

自1968年开始,袁隆平带着他的两个弟子李必湖和尹华奇,像是一只只候鸟,寒来暑往。他们身上驮载着稻种,驮载着风险,驮载着企盼,驮载着摆脱干扰与险境的自由与潇洒,也驮载着一份自豪与骄傲。

袁隆平师徒三人,像当年唐僧带着他的徒弟西天取经那样, “你挑着担,他牵着马”,先是步行,而后是乘汽车,倒火车,转水路,一路颠簸。虽然没遇上九九八十一道劫难,却是一路血汗,一路饥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是民族英雄岳飞以满腔热血为墨,以万里河山为纸,以金戈铁马为笔,在风卷乌云的年月里,用生命写下的壮丽诗篇。如今袁隆平沿着英雄的足迹,在那苦难的岁月里,南征北战,书写着“挑战饥饿”的悲壮诗篇。

海南岛,地处北纬20度以南,属海洋性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3.9℃,最南端高于25℃,是我国的“天然大温室”。

特别是冬季的海南岛,光照充足,每月日照100小时以上,最南端可达180小时,常夏无冬,人称“育种者的天堂”。

海南岛的最南端约有20万亩耕地供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者使用。袁隆平与他的助手们从1968年开始,利用海南岛冬春季节有利的气候条件,每年到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杂交稻的育种和制种,以加快世代繁殖效应。
首节 上一节 27/67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汪东兴回忆

下一篇:王昭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