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32节
果不出袁隆平所料,在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年之后,罗孝和则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罗孝和在杂交水稻领域中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当然这是后话。
袁隆平在科学研究中,敢于挑战权威,显示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可是,他对同事、对他的弟子却非常随和,虚怀若谷。他重视人才,重视他的弟子们的每一项创新,每一项重大发现。
当他的得意门生李必湖发现“野败”以后,他们师生联手用正处于抽穗末期的籼稻品种广矮3784与“野败”杂交,连续4 天,共杂交8个组合,为65朵雌花授粉。1971年1月,他采用共性繁殖分蘖的方法,把所得的46株“野败”栽种在试验田里。
南繁归来,他们把“野败”与广矮3784杂交的稻谷播进湘江河畔的红土地里,经过几天寂静的等待之后,那杂交的稻谷很快破土发芽。袁隆平说:
“红土地是最诚实的,你给她什么样的种子,她就给你什么样的回报。你拿出的种子不一样,那么,到头来你所得到的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尽快拿出最好的种子交给红土地。”
湘江河畔的红土地真的是很诚实的,你给她什么样的种子,她真的就给你什么样的回报,而且往往会加倍地回报你。袁隆平依靠“野败”这一颗颗甜蜜的种子,就在这红土地上酝酿着“第二次绿色革命”。
那“混血”的“野败”很快又要扬花了,倘若遇上雨后初晴,一阵风吹来,那稻花的芳香真是诱人啊!
袁隆平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们的杂交稻田是红土地上最美丽的风景,
那稻花,是世界上最芳香的花朵。
想起来也真是奇妙,一粒小小的杂交稻的种子,和红土
地结合在一起,有了阳光、水分、肥料、空气和杂交授粉综
合在一起的作用,就会生产出高产量的杂交水稻,以回答布
朗之辈对我们的质疑。结出优质稻谷,供我们的同胞享用.
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袁隆平很瘦。有人说,智者大多是瘦的。什么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这一连串的杂交水稻科研中的术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耗费着他的心血;什么“谁来养活中国人”一类的质疑,每时每刻都在刺痛着他的心。所以,他总是用他那瘦弱的身躯创造着杂交水稻日新月异的未来。
人们说,在袁隆平那消瘦的身躯上,写着勤勉,写着尊严。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通往尊严的道路是很多的,诸如出身、权力、资产、才华……然而,袁隆平的尊严是为强国富民、为回答布朗之流的质疑而从事的科研事业所铸成。
“野败”的发现,是我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但是,还必须经过艰苦攻关,对“野败”进行转育工作,才能把“野败”的不育基因转入栽培稻,进而培育出生产上所需要的雄性不育系。
野生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因为它的雄花失去作用,便不能自花授粉了,这就需要为那野生的“母稻”选育与其相交的“父稻”,即恢复系。
“母稻”与“父稻”相间种植,
“母稻”(即雄性不育系)接受“父稻”(即恢复系)的花粉而结实,从而获得大量杂交一代种子,满足大田生产的需要。然而,要使 “母稻”的雄性不育品格能够保持,即“母稻”自身能够“传宗接代”,还必须筛选出另一个父本水稻品种——雄性不育保持系,使它能够自交结实,即给不育系授粉后,能够保持其雄性不育性能。为此,袁隆平根据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的配套关系,重新制订了一个分三步走的行动方案:
第一步,寻找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这项工作业已完成)作为试验材料:
第二步,筛选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
第三步,筛选雄性不育恢复系。
上述三条,曾经是袁隆平最初的理论设计,即“三系”配套。“三系”配套即将成为现实。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决定组织全国性的协作攻关。袁隆平慷慨地把辛勤培育了近一年的“野败”材料——已表现出非常优越的雄性不育保持功能的杂交Fl,分送给我国各有关单位,大家广泛协作,共同进行实验研究。
1971年的初春季节,当“野败”第二代——杂交Fl在南红农场拔节抽穗的时候,先后由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新疆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18个单位的50多位农业科技人员赶来海南,一道参加实验。闻讯赶来参观的,慕名前来拜师求教的,络绎不绝。
“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一年四季有近两季生活在海南岛的袁隆平,有自己待客的章法。岛外来了客,跋山涉水远道而来,自然是同行。
“天下同行一家亲”,每逢来了客人,袁隆平总是亲自下厨房忙着和面。面条擀好了,水也烧开了,一锅鱼汤面很快便熟了。
“鲫鱼面吃的是汤水,很有营养啊!”袁隆平盛来一碗又一碗汤面端到客人面前,笑微微地说。
“袁老师的厨艺不错嘛!”客人边吃边夸奖袁先生的厨艺高。
“好吃归好吃,可要把舌头铆牢呀,万一把舌头咬下来可就麻烦了。”袁先生风趣地在一旁对客人说。
说话问,罗孝和和尹华奇拿出了他们平日舍不得吃的墨鱼蛋、腊肉,作为下酒的小菜。他们总是喜欢倒着来,先吃饭,后喝酒,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直喝得面红耳赤……
南国的初春季节,一片一片的杂交水稻疯狂地拔节、扬花。袁隆平感到自己的呼吸从未这样舒畅过。来海南的客人们一批接着一批,简直是从未有过的繁忙。
在这片土地上,袁隆平与客人们一样,逗留,离去,又回来。如今他却是长久地融人了这片土地。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白天,袁隆平在实验田里手把手地给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讲授水稻杂交的操作技术;晚上,给大家讲授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课,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同行们。他说:
“诸位同行,诸位朋友,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倘若早来,你们很可能跟着我们多走不少弯路,多吃不少苦头。现在,咱们有了‘野败’,就意味着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它的保持系,离我们培育出新的不育系只有一步之遥。成功在即,只需大家团结一致,继续努力!
“7年多的实验和研究,使我们搞清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种类和许多基本原理。从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了杂交水稻试验中关于测交、回交的规律,以及人工制造保持系和恢复系的技术要领。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了利用野生稻资源实行远缘杂交,寻求突破 ‘三系’的新思路。就是在这种新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发现了 ‘野败’,科学地利用了‘野败’,于是,‘野败’便为我们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的相聚。”
接着,他用哲人的眼光解释了生命的神秘性,他说:“水稻和人一样,也是宇宙亿万年演化的产物。它的存在和我们人类的存在一样神圣,它和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命。水稻也和其他作物一样,看似简单,但它也是很神秘的。水稻根植于大地,沐浴着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将宇宙灵气和日月精华演化为一种物质。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同样,一株水稻也浓缩着宇宙与人类的无穷信息。几千年来,水稻固执地按自己的本来面目生长,它固执得几乎令人类羡慕;但同时,我们又利用雄性不育的杂交手段否定了它们的固执。想想看,那些常规稻几千年来一直默守着它那寸土之地,永远不肯离开它那自花授粉的模式。然而,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终于打破了它那固守不变的模式……”
袁隆平讲课思维敏捷,语言生动,且风趣幽默。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喜欢听他讲课,也喜欢和他开玩笑。他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性格非常随和,他走到哪里,哪里便有欢声笑语。但在科学试验中,他却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骄不躁,毫不懈怠。人们说,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过程,既是造福于民的过程,也是其人格日趋完善的过程。
3月下旬, “野败”在天涯海角抽穗扬花了。袁隆平与李必湖、尹华奇、罗孝和等一起,用广矮3784、京引66、米特374以及意大利B等20多个品种的雄花与“野败”的雌花杂交,获得了200多粒杂交第一代种子。袁隆平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无偿地奉献出了这200粒种子。江西萍乡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颜龙安、文友生等,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利用“野败”进行了杂交,获得了种子,并育出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
来自福建的杨聚宝等利用袁隆平赠与他们的种子,育出了“威 41”不育系和保持系。
湖南贺京山原种场的周坤炉与袁隆平合作育出了“29南1号”、“威20”不育系和保持系。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袁隆平无私献出的珍贵种子,成为了全国农业科技人员共同攻关的可靠保障,从而大大加快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进程。
袁隆平在科学研究中,敢于挑战权威,显示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可是,他对同事、对他的弟子却非常随和,虚怀若谷。他重视人才,重视他的弟子们的每一项创新,每一项重大发现。
当他的得意门生李必湖发现“野败”以后,他们师生联手用正处于抽穗末期的籼稻品种广矮3784与“野败”杂交,连续4 天,共杂交8个组合,为65朵雌花授粉。1971年1月,他采用共性繁殖分蘖的方法,把所得的46株“野败”栽种在试验田里。
南繁归来,他们把“野败”与广矮3784杂交的稻谷播进湘江河畔的红土地里,经过几天寂静的等待之后,那杂交的稻谷很快破土发芽。袁隆平说:
“红土地是最诚实的,你给她什么样的种子,她就给你什么样的回报。你拿出的种子不一样,那么,到头来你所得到的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尽快拿出最好的种子交给红土地。”
湘江河畔的红土地真的是很诚实的,你给她什么样的种子,她真的就给你什么样的回报,而且往往会加倍地回报你。袁隆平依靠“野败”这一颗颗甜蜜的种子,就在这红土地上酝酿着“第二次绿色革命”。
那“混血”的“野败”很快又要扬花了,倘若遇上雨后初晴,一阵风吹来,那稻花的芳香真是诱人啊!
袁隆平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们的杂交稻田是红土地上最美丽的风景,
那稻花,是世界上最芳香的花朵。
想起来也真是奇妙,一粒小小的杂交稻的种子,和红土
地结合在一起,有了阳光、水分、肥料、空气和杂交授粉综
合在一起的作用,就会生产出高产量的杂交水稻,以回答布
朗之辈对我们的质疑。结出优质稻谷,供我们的同胞享用.
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袁隆平很瘦。有人说,智者大多是瘦的。什么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这一连串的杂交水稻科研中的术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耗费着他的心血;什么“谁来养活中国人”一类的质疑,每时每刻都在刺痛着他的心。所以,他总是用他那瘦弱的身躯创造着杂交水稻日新月异的未来。
人们说,在袁隆平那消瘦的身躯上,写着勤勉,写着尊严。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通往尊严的道路是很多的,诸如出身、权力、资产、才华……然而,袁隆平的尊严是为强国富民、为回答布朗之流的质疑而从事的科研事业所铸成。
“野败”的发现,是我国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但是,还必须经过艰苦攻关,对“野败”进行转育工作,才能把“野败”的不育基因转入栽培稻,进而培育出生产上所需要的雄性不育系。
野生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因为它的雄花失去作用,便不能自花授粉了,这就需要为那野生的“母稻”选育与其相交的“父稻”,即恢复系。
“母稻”与“父稻”相间种植,
“母稻”(即雄性不育系)接受“父稻”(即恢复系)的花粉而结实,从而获得大量杂交一代种子,满足大田生产的需要。然而,要使 “母稻”的雄性不育品格能够保持,即“母稻”自身能够“传宗接代”,还必须筛选出另一个父本水稻品种——雄性不育保持系,使它能够自交结实,即给不育系授粉后,能够保持其雄性不育性能。为此,袁隆平根据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的配套关系,重新制订了一个分三步走的行动方案:
第一步,寻找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这项工作业已完成)作为试验材料:
第二步,筛选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
第三步,筛选雄性不育恢复系。
上述三条,曾经是袁隆平最初的理论设计,即“三系”配套。“三系”配套即将成为现实。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决定组织全国性的协作攻关。袁隆平慷慨地把辛勤培育了近一年的“野败”材料——已表现出非常优越的雄性不育保持功能的杂交Fl,分送给我国各有关单位,大家广泛协作,共同进行实验研究。
1971年的初春季节,当“野败”第二代——杂交Fl在南红农场拔节抽穗的时候,先后由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新疆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18个单位的50多位农业科技人员赶来海南,一道参加实验。闻讯赶来参观的,慕名前来拜师求教的,络绎不绝。
“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一年四季有近两季生活在海南岛的袁隆平,有自己待客的章法。岛外来了客,跋山涉水远道而来,自然是同行。
“天下同行一家亲”,每逢来了客人,袁隆平总是亲自下厨房忙着和面。面条擀好了,水也烧开了,一锅鱼汤面很快便熟了。
“鲫鱼面吃的是汤水,很有营养啊!”袁隆平盛来一碗又一碗汤面端到客人面前,笑微微地说。
“袁老师的厨艺不错嘛!”客人边吃边夸奖袁先生的厨艺高。
“好吃归好吃,可要把舌头铆牢呀,万一把舌头咬下来可就麻烦了。”袁先生风趣地在一旁对客人说。
说话问,罗孝和和尹华奇拿出了他们平日舍不得吃的墨鱼蛋、腊肉,作为下酒的小菜。他们总是喜欢倒着来,先吃饭,后喝酒,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直喝得面红耳赤……
南国的初春季节,一片一片的杂交水稻疯狂地拔节、扬花。袁隆平感到自己的呼吸从未这样舒畅过。来海南的客人们一批接着一批,简直是从未有过的繁忙。
在这片土地上,袁隆平与客人们一样,逗留,离去,又回来。如今他却是长久地融人了这片土地。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白天,袁隆平在实验田里手把手地给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讲授水稻杂交的操作技术;晚上,给大家讲授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课,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同行们。他说:
“诸位同行,诸位朋友,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倘若早来,你们很可能跟着我们多走不少弯路,多吃不少苦头。现在,咱们有了‘野败’,就意味着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它的保持系,离我们培育出新的不育系只有一步之遥。成功在即,只需大家团结一致,继续努力!
“7年多的实验和研究,使我们搞清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种类和许多基本原理。从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了杂交水稻试验中关于测交、回交的规律,以及人工制造保持系和恢复系的技术要领。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了利用野生稻资源实行远缘杂交,寻求突破 ‘三系’的新思路。就是在这种新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发现了 ‘野败’,科学地利用了‘野败’,于是,‘野败’便为我们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的相聚。”
接着,他用哲人的眼光解释了生命的神秘性,他说:“水稻和人一样,也是宇宙亿万年演化的产物。它的存在和我们人类的存在一样神圣,它和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命。水稻也和其他作物一样,看似简单,但它也是很神秘的。水稻根植于大地,沐浴着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将宇宙灵气和日月精华演化为一种物质。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同样,一株水稻也浓缩着宇宙与人类的无穷信息。几千年来,水稻固执地按自己的本来面目生长,它固执得几乎令人类羡慕;但同时,我们又利用雄性不育的杂交手段否定了它们的固执。想想看,那些常规稻几千年来一直默守着它那寸土之地,永远不肯离开它那自花授粉的模式。然而,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终于打破了它那固守不变的模式……”
袁隆平讲课思维敏捷,语言生动,且风趣幽默。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喜欢听他讲课,也喜欢和他开玩笑。他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性格非常随和,他走到哪里,哪里便有欢声笑语。但在科学试验中,他却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骄不躁,毫不懈怠。人们说,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过程,既是造福于民的过程,也是其人格日趋完善的过程。
3月下旬, “野败”在天涯海角抽穗扬花了。袁隆平与李必湖、尹华奇、罗孝和等一起,用广矮3784、京引66、米特374以及意大利B等20多个品种的雄花与“野败”的雌花杂交,获得了200多粒杂交第一代种子。袁隆平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无偿地奉献出了这200粒种子。江西萍乡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颜龙安、文友生等,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利用“野败”进行了杂交,获得了种子,并育出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
来自福建的杨聚宝等利用袁隆平赠与他们的种子,育出了“威 41”不育系和保持系。
湖南贺京山原种场的周坤炉与袁隆平合作育出了“29南1号”、“威20”不育系和保持系。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袁隆平无私献出的珍贵种子,成为了全国农业科技人员共同攻关的可靠保障,从而大大加快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