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38节
父亲生前也曾叮嘱他:苦难和挫折是人生可贵的一笔财富。
当年已经年逾四十的袁隆平似乎更加成熟了,似乎对人生有了更为透彻的顿悟。
孔子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很有意思的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用这段话概括了一代圣人的伟大人生。
“四十而不惑”,这里的“不惑”是什么意思呢?是对以后的一切都不再怀疑,不再迷惑;是对生命的一种顿悟,一种理解,一种明澈。
看来40岁对孔子来讲是一个关键,他达到了一种自由、神圣的境界;对袁隆平来说,也是一次转折,在这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将充分地展露自己的才华,以自己的才能,服务于伟大的祖国,奉献于伟大的时代。
从全国科学大会回来,袁隆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见了他的同事和助手,心里总想笑。他不时说出一些令人捧腹的俏皮话,他那极俏皮、极幽默的语言,时时给他的助手们带来极大的喜悦。他对杂交水稻事业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
“英国诗人拜伦说过这样一段话:
‘将全世界女人的优点都集中到一个女人身上,然后,让我去爱这个女人,让我紧紧地拥抱她!’
“那么,现在我把诗人拜伦的话,这样改动一下:‘将全世界水稻的优点,都集中到一个杂交水稻品种身上,让我们全力研制这种杂交水稻吧,让我们紧紧地拥抱它吧!”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了,袁隆平被任命为这个研究中心的主任。杂交水稻科研队伍日渐扩大,在袁隆平的率领下,这支队伍上下一心,加快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步伐。
新的研究机构成立以后,袁隆平驰骋在广阔的田地里,一如既往地倾心于杂交水稻研究。回到那间斗室,他便专心读书,几乎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古今中外关于遗传学的著作。他博学精思,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写出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1976 年,农业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袁隆平的专著《杂交水稻》和《杂交水稻简明教程》
(中英文对照)。1977 年,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发表了袁隆平的学术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与理论》。他在这篇论文中这样写道:
杂交水稻应用工程技术的研究,现在已知始于20世纪
50年代的日本和美国。在我国,由本人于60年代之初开始
立意,1964年正式投入研究,1966年首次发表初步研究报
告,提出设计思路,到1967年国家正式立项,以至全国的
协作研究,至今业已16度春秋。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无疑
地向世界宣告,这项工程技术已由我国先于世界正式完满地
研究成功,并同时先于世界投入实际应用。这是党和政府英
明领导的结果,是党的阳光雨露哺育出来的祖国科技花苑中
的一朵科技奇葩。
研究杂交水稻应用工程的学术理论基础,是经典的遗传
学说,即孟德尔一摩尔根的基因、染色体遗传学理论体系。
但是,处于同一理论体系中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
某一研究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于杂交水稻研究来说,最
有羁碍的理论,莫过于所谓“显性学说”论者关于“自花授
粉作物无杂种优势”的错误论断。
植物有无杂种优势,并不取决于它们固有的生殖方式,
水稻和其他植物的杂种优势,受共同的规律所支配。水稻有
无杂种优势或优势大小,关键在于选配亲本。这与异花授粉
植物具有很大的共同性。
在这篇论文中,袁隆平以流畅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真总结了十几年来研制杂交水稻良种的丰富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阐明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他批驳了持 “显性学说”观点的某些学者。与此同时,他也论述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的基本原则。他在文章中写道:
从选育水稻“三系”和利用其杂种优势的目的出发,我
们要求的不育材料应该是所谓核质互作型,因为这种类型比
较容易做到“三系”配套。而用远缘杂交进行的所谓核置
换,是创造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并非一切远缘杂交的核置换都能造成雄性不育和实现
“三系”配套……运用核置换方法求取雄性不育和“三系”
配套的实现,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亲缘关系的远近(即细胞
质分化差异程度)要适度;二要以在系统发育上处于低阶段
的品种做母本。即细胞质要比较原始,而细胞核要比较近代
化,核置换才易于获得不育系。
这篇论文的发表,对于杂交水稻的发展、扩大“三系”杂交稻的成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