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59节
“我父亲总是非常虔诚地敬奉炎帝,他口中常说,炎帝开了人间第一犁,炎帝是给我们庄稼人带来恩惠的神。”
于是,袁隆平带着这个美好的故事,带着助手的嘱托,走向炎帝陵,走向罗霄山脉的西段。
罗霄山脉的初春,盛开着层层叠叠的玉兰花。未加修剪的玉兰花树,低低地分出枝杈,盛开在游人的脚下,那硕大而华贵的花朵,飘出阵阵清香。那一朵朵将开的玉兰花,像是一枝枝伸向天空的毛笔,书写着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相传,炎帝南巡访贤,登上罗霄山,见山水灵秀,民众勤劳,便与民同行,耕于斯,死于斯,从而被民众誉为神农。
当然,炎帝也并非神仙,他尝百草,识五谷,创农耕的功德及其影响力,绝非神仙与之可比。
就在这次公祭之前,考古学家在离炎帝陵不远的株洲市发现了远古时代人工栽培的水稻。这表明神农氏在此地教民农耕之说,绝非子虚乌有。
炎帝陵,又名“天子坟”。炎帝祠庙及其陵墓皆坐北朝南,依次为正阳门、祭祀亭、炎帝殿及陵寝。
“炎帝神农氏之墓”的石碑立于碑亭内。
炎帝陵四周,古木掩翳,溪水环流,岸边有“龙脑石”兀立,龙首、龙爪栩栩如生。炎帝陵西侧,横卧着一座巨大的天然凹下去的石池,人们称之为炎帝采草药的洗药池。
好一座雄伟的高山,山崖有“龙脑石”兀立,山崩有雄鹰翱翔,杜鹃声声啼叫,山谷幽深肃穆。松脂的浓馥,柏叶的清香,浸肌润肤,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炎帝陵,凭高远眺,更是景象万千。只见群峰争奇,众坡竞秀,满山满坡的红杜鹃,满山满坡的苍松翠竹,几乎入眼都是景。但见高高低低的山峰,深深浅浅的沟壑。人们说,罗霄山是由众多山峰垒成的山。袁隆平感慨万端,他想到,没有众多的山峰,便没有罗霄山;没有炎帝始祖和他后辈的不懈努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世代文明。
相传,神农炎帝生前曾在这里品尝百草,不顾生死,曾一天中毒72次,仍不肯罢休。经过无数次锲而不舍的实验,最终为人类尝出了赖以牛存的稻、黍、稷、麦、豆五谷及360多种草药。
袁隆平从炎帝陵所在的山头拣回了一块山石,他将这块山石恭恭敬敬地放在自己书房的案头。这块山石向他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净化着他的灵魂……
对炎帝的祭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炎帝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诸神之中的一位。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治病吃的草药,都与炎帝的创造相关,人们称他为“衣食父母”,他是一位与人类同甘共苦,哺育人类繁衍生息的“父母”神。
人们为炎帝举行的祭祀仪式,说明了炎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上午9时,祭陵仪式宣布开始。
主祭人袁隆平在数百名来自海内外的嘉宾的簇拥下来到“天子坟”前。
司仪宣布:献太牢,上供果。
于是,人们将牛、羊、猪(三牲俱全为太牢)各一具抬上供桌,随后则是五彩缤纷的果蔬陆陆续续被礼仪人员摆上供桌。
接着,主祭人袁隆平和诸位陪祭人依次盥手,就位。只见主祭人袁隆平高擎起火把,点燃了祭坛前的圣火。
随后,海内外嘉宾先后奠酒,读祭文,向“天子坟”行鞠躬礼。
在古朴典雅的古乐曲和舞蹈表演之后,由一位农民代表手持原始的犁杖,铧开了罗霄山春天的第一犁……
由袁隆平点燃的圣火,则继续闪耀着火焰,仿佛是从刀耕火种的年代传来的赞歌。
这里是春天,这是在袁隆平生命中遇见的最美好的季节。
炎帝陵的东侧有一片山地,那山地拥有惟一的红色,那是一种耀眼的赤红,红得那样灿烂,那样固执。由此,袁隆平想到,这红色的土地,或许来源于原始人类刀耕火种时焚烧的烈火;这红色的土地,或许是被炎帝始祖给烧红的。这些原始而热烈的红土地,犹如远古时代的图腾,横卧在他的眼前,他感到了一种波澜壮阔的美。
袁隆平捧起一块刚刚用耕犁翻出来的红色泥土,感到了一股湿热的气流从手掌缓缓流人心田。于是,心中激荡起一股力量。
他若有所悟:这就是红土地的力量!
袁隆平想到,他是红土地的子民,是红土地给予了他寻梦的力量。这力量,是塑造生命与振兴生命的源泉。
我们说,这红土地孕育了一代英明领袖,孕育了倔强的山河,也孕育了一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土地崇拜是我国农民的一种美德,
“尊天而敬地”的古老情怀,代代相传。每逢播种的春天,收获的秋天,我国农民不仅要祭奉祖先,还要祭奉始祖神农。他们年年祈求神农保佑,祈求五谷丰登。
袁隆平远远瞧见一位老农在另一个山坡上手把铁锨深翻土地。只见那位农民俯着身子,背朝天空,面对着肥沃的红土地,喘着粗气,深深地挖下去,身子稳稳地扎根于那一片红土地。
迎着料峭的春风,流足了汗水的老农放下铁锨,坐在山坡的一块岩石上,从身上摸出一杆旱烟袋,从布袋里捏一撮烟丝,按入烟斗里,点上火,用嘴对准烟嘴儿“咝啦、咝啦”地吸着…… 一袋烟抽完了,那老农站起身来,重新紧握铁锨,继续挖地…… 那一串串汗水流个不停。
袁隆平用敬仰的目光凝视着那位老农民,感慨万端。他感慨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就是由眼前这样的农民一锨一锨开掘出来的;当然,他也感慨我们文明古国今日的落后现状,为了摆脱这落后现状,他们在竭尽全力地开掘……
夜晚,罗霄山脉西麓被五彩缤纷的焰火映照得多姿多彩,雄伟壮观的罗霄山更加灿烂辉煌。轰然爆裂的烟火响彻天宇。这火焰,这声响,带给袁隆平的是振奋和鼓舞。
第三十三章 “隆平高科”横空出世
1998年6月,湖南省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在长沙举行资产评估结果发布会,宣布经过专家评估,作为无形资产, “袁隆平”名字的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人民币,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
对于这次评估.袁隆平却泰然处之,他说:
“我以为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像我这么一个糟老头子,一米六九的身高,60公斤的体重,砸了骨头卖掉也值不了几个钱。我把什么资产评估这类事看得很淡。我一个月的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贴、演讲费,掐指一算,总共有三四千元,够了!”
在我国,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成果基本上是无偿使用的,而种子经营部门却赚了大钱,全国经营杂交稻的种子公司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单位不少于5个。在美国,每经营一磅常规稻种也要付给科研单位5美分。
这就引出一连串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开发,要不要和市场接轨?杂交水稻的知识产权怎样保护? 袁隆平为什么不申请专利?倘若袁隆平搞垄断经营,那么他将成为世界级的大富翁。
对于这一连串问题,袁隆平的回答是:我从没想过要当什么富翁,我所想的是谁种杂交水稻我都欢迎,而且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越大越好。
袁隆平总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当做全社会的财富。回想当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最初发现“野败”最新材料时,就毫无保留地向全国育种专家和科技人员及时通报,并且慷慨地将他们所培育的新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全国有关单位协作攻关。早在 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便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名农业科学工作者来海南参加试验。
袁隆平被聘为美国水稻技术公司的技术顾问,年薪1.5万美元,他自己却分文不取,而是用这笔钱扶助在杂交水稻研究中有所发现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出国深造。他还将自己获得的奖金,作为奖励基金,奖励在杂交水稻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
他不喜欢与人谈论享受,他说,一个人光讲索取和享受那很浅薄,一个人生存的价值在于创造。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才使人充实,才使人活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