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19节
经算命先生这一通讲解,安家父子像撒了气的皮球——瘪了。安邦太忙追问有无解克之术。
“这解克之术嘛,倒是有一条,不过,要在一个月之内办到,还不能有半点马虎。你回家以后弄一只鳖来,把小公子的名字写在红色的纸条上,再将纸条放在鳖壳上,等它一游,红纸条便浮在水上,慢慢沉入水底,这便克了阴盛阳衰之邪气。”
安邦太回到家,不敢怠慢,忙请先生用红纸条写了“安德海”三个字,再去这鳖,可他犯愁了,这严寒的天气,河面上已经结了冰,何处去捉鳖呢?他和大儿子到河边破开冰冻,用鱼篓捞了整整一天,也没逮到个鳖,他们已经灰心丧气地打算回去了,谁知一条小黑鱼跳进了鱼篓,那小黑鱼活蹦乱跳的,意外的
收获使他们为之一振,回家煮鱼汤喝也蛮好,于是父子两人提着鱼篓回家了。他们刚跨进家门,私塾先生来了,他昨天写了红纸条,今天便来看看安家速到鳖鱼了没有。安邦大如此这般说了一通,先生笑着说:
“鳖与黑鱼乃同色、同性也,实在捉不到鳖,小黑鱼代替也未尝不可。”
其实,先生也是随便说说而已,他根本就不相信什么相术。
安邦大觉得先生说的也有理,便照办了。
至于十年后,安德海一直是慈禧身边的一条狗,被阴柔所克,安德海便认为是解克之法不当所造成的。
日于一天天地逼近,转眼间到了十一月十八。这几天,安德海坐卧不宁,吃不下饭,他每天都到村头张望,他在焦急地盼望京城内务府来人,把他带走。听二爷说,每年新年前,也就是腊月里,宫里都要添一批新太监,若这个冬天走不成,只有等明年再说,这一年300多天,可怎么捱呀,村里村外,甚至整个南皮县都知道他安德海自阉,若内务府根本就不知道安德海自阉之事,这两刀不就白挨了吗?两刀之苦总算挺过去了,但自己成了废人,若真的走不成,长大以后娶不上媳妇是小事,安家人的脸面往哪放?自己的发财、升官梦怎么去实现?更何况,自从自己走上险路,汤二掌柜可送来不少钱,安德海也明白,这些钱是冲将来的“安公公”而来的,而不是为今天的穷小子而花的。左思右想,安德海难以入寝。
盼望、盼望,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失望。
只见通往村外的小路冷清清的,连一个人影也没有,更不用提什么京城内务府派来的什么公差。安德海仿佛觉得日于过得太慢了,他在村头一等就是大半天,直到日落西山,他还是不忍离去,他简直有点灰心了。同时,他又怕日子过得太快,转眼间到了11月底,人腊月,如果再没有什么动静的话,安德海简直就不知道该怎么撑下去。
一天,安德海在村头,迎头碰上汤二掌柜。汤二掌柜其实也很关心安德海人京之事,他那天连夜进城报案,回来后又主动送银两到安家,再后来又硬着头皮归还安家一亩地,这都是为“安公公”而花的,如今安德海尚无进京的迹象,他可沉不住气了,那白花花的银子丢在水里还听响呢,可不能白白送给姓安的穷小子。汤二掌柜心里也明白,若安德海真的走不成,那银子再想收回,可就难了,安家穷的连床像样的棉被也没有,拿人当长工抵债吧,安邦大夫妻俩又老又瘦,也出不了什么大力了,安德海鬼点子多,他是不好随便用的,安德洋还小,谁知道他长大以后不比他哥哥更坏呢?一想到这些烦心事,汤二掌柜便有一股怒火,可好了,今天迎面遇上安德海,非让这穷小子说清楚不可。
“安德海,你这‘宝’也割了,怎么没人抬举你呢?”
安德海听出了汤二掌柜话中带刺,便回了一句:
“你急什么,这大冷的天,就是有人请我,我还要考虑考虑呢。”
“亏你知道说什么‘大冷的天’,我问你,天这么冷,你每天在村口转悠什么?难道在这里拾银子不成?”
安德海被汤二掌柜追问得无话可说,只好保持沉默。他正想转身回家,汤二掌柜叫住了他:
“我说,你不是有个表舅在京城吗?他人熟,路子多,为什么你不请他给你打听打听?安德海听得出来,汤二掌柜也希望他早点进京,尽管他们之间的怨恨很深,但目前为了同一目标,还是走到一起来吧。
“这都十一月十八了,我又不知道表舅现在在哪里,我也没去过京城,怎么找到表舅呢?”
安德海觉得汤二掌柜说的也对,便征求他的意见。汤二掌柜到底是多吃了几十年的粮食,比安德海想得全面一些,他提议道:
“请先生写封信给你表舅,上次他来时,不是把他在京城的住址给你们留下了吗?这临近过年了,你表舅也该回京了。至于派人送信的用费嘛……”
安德海心想,成败就这一锤子了,破釜沉舟也要试一试,便说:
“银子你先给我垫付,若事情办成了,我进京发了财,以后连本带利还你便是,如果事情办不成,我把那一亩地押上,用一亩地还你。”
这个“君子协定”,汤二掌柜当然很满意。事情办成了,安德海发了迹,自然亏待不了他;事情办不成,用一亩地抵差人送信的开销,自己一点也不吃亏。就这样,汤二掌柜派了一名家丁,带上安德海口授、先生执笔写给王毅顺的信,快马加鞭往京城方向奔去。
这送信人也只用了三四天的功夫便赶到了京城,这人还算机灵,按所提供的地址:阜成门西二里,“四眼井”胡同,一下子便敲开了王毅顺的家。王毅顺一听话是南皮汤庄子来人了,心里就有个七八分的谱,半年前,他途经汤庄子,亲眼目睹外甥自阉伤口溃烂一景,他知道一定是外甥有事求他。王毅顺打开信件一看,果然不出自己所料。
“舅父大人在上,受外甥一拜,外甥自阉已半年有余,心中无一刻不念进京一事,无奈时已至初冬,仍音信杏无,甚急人也。恳请舅父于百忙之中为小甥奔走,若需花费,还请舅父再作资助,日后定当报恩。德海将感激涕零。”
读了外甥的来信,王毅顺给了送信人一些碎银子,便打发他走了,临行前修书一封:
“德海外甥,来信已阅,详情尽知,无需客套,为舅自当为德海奔走,明日即托人打听此事,如有消息,定马上告知。”
送信人将王毅顺的回信交给了安德海,虽信中未提及事情办得怎么样了,但有这封回信,安德海心里就像吃了颗定心丸,踏实多了。再说京城的王毅顺接到来信后可一点也没有耽搁,这些年来,他的戏班子越唱越红,皇后娘娘和众嫔妃都爱听戏,她们特别迷班子里的一个小花旦,每逢喜庆日子,像皇后过寿,娘娘生日,添小阿哥,格格出阁等时候,王毅顺的戏班子就要在宫里唱上几天,所以,王毅顺与宫中的内务府一班子人都很熟悉。他拎了四盒上等的点心,径直来到了大太监黄承恩的家里。这黄承恩是内务府太监总管,由于他善于逢迎,奴性十足,极得皇后娘娘的欢心,他的手里也多少有一点权,那就是划定何人能人宫当太监。这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人愿意干,有的人是被迫当太监,也有的人天天盼着当太监,当然,自愿的为数并不多。黄承恩一看南皮有个14岁的少年心急如焚,便端起了架子:
“这个嘛,还没定呢。前几天,娘娘催本人快办此事,无奈此次只需40人,可眼下争着当公公的人竟达80人。”
王毅顺心里太明白了,黄承恩是想卖个人情给他,其实,哪来的这么多人争着当太监?既然答应了安德海督办此事,这个人情,你承也得承,不承也得承,不然,安德海明明能人宫,黄公公也会给捣掉的。这就叫:没牢坐,找个锅圈蹲——自个儿愿意的。
当晚,王毅顺在京城大栅栏天府酒家摆了一桌酒席,黄承恩酒足饭饱之后,一抹油脸,只说了一句话:
“成,冲这孩子的孝心,收下他。”
王毅顺总算办妥了这件事。他本打算马上写信告诉安德海,
但酒喝多了点,回去时一不小心,跌了一跤,真巧,右手跌伤了,拿不起笔来。他心想,反正事情已有了眉目,等过几天,手伤好一点再写回信吧。
安德海仍然是从不间断地每天去村口张望,爹娘生怕儿子着了魔,多次劝慰他放宽心,可越劝越没用,反而让安德海更烦心。有几次,爹差一点和安德海吵了起来。
“德海,瞧你自从夏天挨了两刀,身体一直没恢复,又黑又瘦,这些日子,你吃不下,睡不着,整天往村头跑,瘦得都没个人样了。”
安邦太是心疼孩子,其实,他也很着急,这个没了“宝”的儿子如果真的走不成,留在杨庄子,就等于活埋了他,他宁愿自己的“宝”挪到儿子的身上,可那是不可能的,做爹的虽心头很急,但又不敢流露出来,真叫人难受。安德海急得几乎要发疯了,他无处可以发泄,只有朝自己的老子大吼:
“你啰嗦什么,我到村头是想散散心,以后,你少管我的事。”
安邦太夫妻对视了一下,明白儿子说“散心”,无非是找借口,给自己找台阶下罢了,便默不作声,任儿子发泄。
这几天,卧床多年的瞎姥姥,突然吃不下饭,这可急坏了全家人。安德海很疼姥姥,姥姥只有一个女儿,便是安德海的母亲,而且女儿是嫁本庄人,所以,姥姥多少年来一直跟着安家过日子。一家人和睦相处,就连安邦太在心里已早已把岳母当成自己的亲娘了,姥姥这一病,全家人可慌了神了,毕竟是80多岁的老人了,天又这么冷,这病可不是好兆头。安德海起初还是天天往村头跑,这两天,姥姥的病情加重,已不省人事,四天滴水未进,看来是不行了。安邦太打发大儿子去邻村请大夫,经大夫一诊脉,全家人陷人悲痛之中,忙着准备后事。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安德海只好留在家里,他也不愿在姥姥咽气之时做不孝子孙。老人操劳了一生,终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爹和二叔忙里忙外,招呼着前来吊丧的客人,娘呆呆地坐在灵堂里,不吃不喝也不说话,她只是一滴一滴的泪水流到腮边,再任它流到衣襟上。安德海穿着孝衣,戴着孝帽子和弟弟安德洋并列跪在姥姥的灵前,他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幕画面:
四岁时,爹娘都下地干活去了,小德海一个人在家里逗那只小白兔玩,一不小心,小手被小兔咬了一下,吓得他哇哇大哭,哭声传到并不太远的姥姥家里,姥姥连忙跑过来,攥着小外孙流血的手,一个劲地掉眼泪,她把小德海的手放在自己嘴里吮呀吮。手被姥姥这一吮,果然不疼了。
后来,姥爷去世了,姥姥的眼瞎了,姥姥便住到了安家。虽然姥姥眼睛看不见东西,但她总是尽量减轻负担,多少次,她摸索着走到灶前,烧把火,想做饭,有一次,火苗窜出灶膛,而灶前又堆了一些干柴,烈火熊熊燃烧,老人奋力扑火,差一点送了命,幸好邻居家望见安家起了浓烟,估计是出了事,忙跑过来扑灭了火。
这一幕幕的往事令安德海回味,如今姥姥走了,他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他的泪水,一半是为姥姥流的,一半是为自己流的,他为失去一位亲人而悲痛,但更令他伤心的是自己前途未卜,别人不理解他,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嘲笑他了。
三天守孝总算过去了。第四天一大早,安家就将姥姥与姥爷合葬在一起了。人们渐渐散去,坟头只留下安德海一人。爹忙着回去招呼远路的客人,娘是女人,女人是不能送葬的,哪怕是亲生女儿也不允许给爹娘送葬,她们只能站在村头远远地望着男人们抬着棺材走向村外。
安德海坐在新坟前,天冷极了,已是十一月二十七,天空中飘着雪花,雪花直往安德海的脖子里钻,北风呼呼叫,吹得坟边的枯草低着头。安德海回想着姥姥,她这一生平平淡淡,福倒没事多少,罪却受了不少,如今腿一伸,眼一闭,走了。她现在已睡在冷冷的地下,没有欢乐,也没有忧愁,可自己呢?自己死后能像姥姥这样安眠吗?安德海此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姥姥虽然没享过什么福,但死后有一个安乐窝,而自己死后不一定有这么一个土窝。这本不应是一个14岁少年该想的事,但此时、此地。
此景却诱得安德海不能不去想。
安葬了姥姥,安家笼上了一层几乎令人窒息的气氛。前几日爹忙于丧事,累了一下,又受点风寒,他的旧病“痨病”复发了。他面色蜡黄,整日不停地咬着、喘着。娘由于悲痛万分,整日也不说一句话,她机械地做饭、洗衣、睡觉,脸上一点笑容也没有。弟弟安德洋已近十岁,由于前些日子家境好转,爹把弟弟又送到了学堂。安德洋还算争气,他不像当年安德海那样,没上几天学便失学,他学习比较用功,脑子又聪明,先生很喜欢他。
安德海由于天太冷,再加上姥姥去世,他心里也很不好受,有一阵子,他不再往村头跑了。渐渐地,他开始灰心丧气了。虽说送信人去了一趟京城,表舅王毅顺也回了信,答应帮忙,可这么多天过去了,仍不见回音,看来,事情办得不顺利。
安德海被家里令人窒息的氛围压得透不过气来,他决定去二姑家,找马二爷谈谈心。安邦太虽然旧病复发。不愿妻子一个人承担全部家务,但一看见儿子安德海那垂头泄气的神态他就心疼,当安德海提出去马家庄看望姑妈之时,安邦太便答应了。
“也好,你出去过几天,散散心,顺便带几个鸡蛋去,大年根底下,总不能空着手吧。”
安德海带上了娘给准备的一点微薄的礼品,上了路。前两次去二姑家,年龄还小,都是二姑接,姑父送,现在长大了,他记得去马家庄的路,40来里地,他不消半天就赶到了。看到侄子大老远地跑来,二姑很是高兴,特意宰了一只鸡款待安德海。安德海讲明来意,二始便带他到了二爷家,姑侄俩敲了半天的门,仍不见有人来开门。原来,自从安德海一个月前辞别马家庄后,二爷的身体如秋叶,一天天地枯萎下去,他深知自己已风烛残年,恐怕熬不过这个冬天了,便着手准备后事,他把年轻时穿过的衣服找出来,拣了几件像样子的送给了家丁马贵,并且付给马贵一年的工钱,让马贵挑几件需要的物什,送给马贵,马贵得了银子和一部分物品,便请求送回家,也让全家人高兴高兴,过个好年,第二天,马贵便起身回家了。马贵临走时好说过四五天便回来。二爷自己勉强也能撑着起来做口饭吃。谁知马贵刚走的第二天,二爷早上起来感到心跳加快,头晕眼花,脚刚一着地,一头栽了下去,死了。
“二爷,是德海来看你来了,快开门!马贵,马贵,你怎么也聋了。”
二姑连敲带叫,仍不见回声,他们的心里有点发毛了,莫不是出什么事了?邻居们纷纷走过来,一齐叫门,仍无回音。人们只好翻墙进院,走到二爷的卧室一看,二爷已直挺挺地躺在地上。看着二爷惨死的景象,安德海的心里沉得如一块大石头:
“太监,这就是太监的最后结局。”
安德海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品味着,似乎自己的美好憧憬一瞬间化成了泡影。他还没有独立去闯社会,好像已饱经沧桑,甚至他有点后悔了,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是对还是错。但生活已不容他多考虑,他已没有别的路可走,不阴不阳之人,只有一条路。
安德海和马家庄的人一起安葬了二爷。出殡那天,可让大家
为难了,按民间风俗,应是死者的长子孙穿孝衣、戴孝帽,走在最前面,拿着孝幡,以表示哀痛之情。(幡:即用树枝扎上白纸做成的窄长的旗子。)二爷是阉人,根本不可能有儿女,谁来打幡。到了人土时,谁来摔孝盆?同族的后代子孙,都忌讳是二爷的亲属,因为这意味着断子绝孙,孩子们的爹娘有的谎称自己的孩子肚子疼,有的谎称头疼,也有的人干脆前一天就把孩子送到了姥姥家,找了半天,竟挑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眼看到了中午,再不下葬,就违反习俗了,这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安德海。安德海自阉早已远近闻名,他是不怕别人咒骂断子绝孙的,事实上,老天爷已注定他将来一定会断子绝孙,披麻戴孝、打幡、摔孝盆全落到了他的身上。安德海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他被一群人簇拥着,一路吹吹打打到了野外。他远远地望见一片荒地里,一座座坟头排列得很整齐,他在猜想王爷家的祖坟是哪几座呢?他应该葬在爹娘的身边吧?这时,一个年纪稍长的男人走在最前面,他并不引着队伍走向那坟地,而是把送葬队伍引到了小河边,人们停了下来,进行着各种仪式:撒纸钱、置棺、圈地、挖土、摔孝盆,最后将棺材放到了井不太深的土坑里,人们你一铣,我一铣,没几下,便做好了新坟,烧一把纸钱,几个同族后生捂着脸,象征性地嚎叫几声,葬礼便结束了。
安德海心底沉沉的,心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二爷死了!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没几天,人们便淡忘了他。安德海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二爷不能人祖坟,死后孤零零的一个人躺在冷穴中,难道将来自己死后,也不能睡在爹娘的身边?他苦苦地想了好长时间,终于寻求到了答案:阉人是人,但又不是人,他们没有那个“宝”,做人的价值便大大地降低了。
安德海带着沉痛的心情回到了汤庄子,他甚至没有勇气奔进村庄,自己已经阉了,在人们的眼里不再是原来的安德海了,他已是个废人,万一进不了京,人不了宫,他该将如何面对人生!
第三章 初入宫廷崭露头角 二、辞别双亲
安德海高高兴兴上路,而他的娘却痛断柔肠,望着儿子远近的背影,她泪水涟涟。righ
安德海回到了家里,他几乎闭门不出,他不愿见任何人,哪怕是爹娘他也不愿说上一句话。娘做好了饭,喊了几声,也不见他出来,爹娘认为儿子不在家,便先吃饭了,当他们吃完饭后,才发现儿子躲在柴房里不愿出来。等爹娘刚一出门,他溜到灶前,盛了一大碗饭,胡乱扒了几口,又回柴房间声不响。爹娘的心似刀割一样,安邦太自叹命运不济,更叹儿于命不好,十几天来,沉郁的空气笼罩在安家的上空,弟弟安德洋发现爹娘和哥哥的脸色不对劲,也不敢多问,吃饱了饭便到学堂去了。
安德海不知道如何摆脱这困境,他似乎活着就是为了做一件事:等待内务府来人把他带进京城。
转眼间到了腊月初二,这天,天格外的冷,天上飘飞着鹅毛大雪,雪花有梅花那么大,北风呼呼叫,吹得窗户纸直响,那雪漫天遍野飞舞着,不一会儿,路面就被雪盖满了。庄户人家谁也不出门,在家里捂着被子睡大觉。安德海不愿和爹娘打照面,抱了一床破棉被到柴房里躺着。他望着四面透风的墙人了神,几片雪花钻进了柴房,落在安德海的身上,他想抓住雪花,可这雪花刚到了他的手心里便全化成了水。他拉了拉破棉被,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砰砰砰砰砰砰……”
安德海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伸了个懒腰歪头又睡了。
“大哥,大哥,快开门。”
安邦大听得真真切切,是二弟安邦杰的声音,夫妻俩不知出了什么大事,连忙迎了出来。只听安邦杰急促地讲道:
“大哥,村东头来了个官差模样的人,怕是京城内务府派人来接德海的”。”1
听到这句话,安德海猛地从柴堆上跳了下来,撒腿就往外跑。外面雪下得正大,娘见儿子只穿了一件小棉袄,回屋取了件旧棉袄追了出来,安邦太、安邦杰也一起跑了出来。村东头已围了些人,这乡里乡间的,前后庄的人谁不认识谁,如今来了个陌一生人,这人又是差人打扮,人们看新鲜似的围拢了过来。
安德海远远地便望见那官差正牵着一匹马,向围拢过来的人打听着什么,有三五个人指着安家比划着。安德海兴奋得心里扑通、扑通直跳,腿发软,眼发昏,他觉得心一下子好像提到了嗓子眼儿。他奔跑过去,一手抓住那差人的手,语无伦次地说着:
“我,我,我叫安德海。”
那官差笑了笑,随安德海而去。爹娘和二叔也赶了过来,娘把旧棉袄披到了儿子的身上,她明显地感到儿子一直在剧烈地发抖。她摸了摸儿子的手,热乎乎的,她明白了,儿子是太高兴了。安邦杰拉过差人手中的缰绳,把马牵到了草棚里。官差随安家人到了安德海的家,他四处一搭眼,便明白了刚才这个叫安德海的少年为什么这么激动。差人走进屋里,安邦太为他掸去身上。的雪,又让妻子给客人倒上一碗热水。这时,安邦杰才想起来问了一句:
“请问官差可是京城内务府派来的?”
“正是,本差奉内务府总管之命,前来送公函一份。”
那官差边说边从内衣的口袋里掏出公函,递给了安德海。
“恭喜了。”
那人转身便要走,安家上下几个人没有一个不挽留他的,可那人只言公务繁忙,无暇多留,便上马离去。差人刚走,安家可热闹了,安邦杰的妻子带着几个孩子来了,邻居大婶来了,隔壁二叔公也来了,大家七嘴八舌问长问短,安德海小心翼翼地打开公函,可他只读了几天的书,那白纸上写的黑字,他认不得几个,看来看去,只看出了“安德海”以及“内务府”几个字,急得大家团团转。此时,安德海如在油锅里一般,他坐卧不宁,大冷的天,竟满头大汗。
“赶去找先生来念一念,看看写的什么来着。”
还是二叔安邦杰沉着冷静,经他这么一提醒,安德海揣着那公函掉头便跑。雪还在下,早已将路面盖住,安德海顶着迎面扑米的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学堂。他只想着早一点知道公函的内容,在雪地里竟辨不清了方向,他定了定神,抹一把脸上的雪和水,才辨认出学堂已经过去了,他又折转身子,奔向学堂。
这几天雪太大了,天又极冷,先生便放了几天假,学堂里空荡荡的。
“先生,先生,快开门。”
安德海急促地叫着门,可院子里没有回应,安德海一摸门栓,糟了,门是锁着的。原来,这先生不是本村人,他是个落魄秀才,在家乡怕人笑话,便到汤庄子来教书混口饭吃。这几天学生不来上学,他趁有空便进了县城,买点日用品,不巧他前脚刚走,安德海后脚便赶来了。安德海心想:这先生平日里从不出门,今个儿大雪的天,他竟不在家,这是不是不祥的兆头?不,如果不是被内务府挑中了,他们又怎么会送信来呢。想到这里,
安德海的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
雪似乎小了点,东南方向空中一片灰白,白中透出微微的光亮来,啊,天放晴了。渐渐地,雪停了,可天气变得更冷了。安德海呵着手,跺着脚,在先生家门前等啊等,约摸等了两三个时辰,他几乎冻僵了。刚才,安邦太见儿子没回来,也赶到学堂,他见先生不在家,便劝儿子回家暖和暖和再回来,可儿子固执地坚持今天非等到先生不可,安邦太没说服儿子,只好自己先回家了。安德海在雪地里踏来踏去,突然,他的眼前一亮,那不是先生吗?先生戴个大皮帽,穿了件厚厚的棉袍,手里拎着许多东西,正往这边走呢。安德海连忙迎了上去。
“这解克之术嘛,倒是有一条,不过,要在一个月之内办到,还不能有半点马虎。你回家以后弄一只鳖来,把小公子的名字写在红色的纸条上,再将纸条放在鳖壳上,等它一游,红纸条便浮在水上,慢慢沉入水底,这便克了阴盛阳衰之邪气。”
安邦太回到家,不敢怠慢,忙请先生用红纸条写了“安德海”三个字,再去这鳖,可他犯愁了,这严寒的天气,河面上已经结了冰,何处去捉鳖呢?他和大儿子到河边破开冰冻,用鱼篓捞了整整一天,也没逮到个鳖,他们已经灰心丧气地打算回去了,谁知一条小黑鱼跳进了鱼篓,那小黑鱼活蹦乱跳的,意外的
收获使他们为之一振,回家煮鱼汤喝也蛮好,于是父子两人提着鱼篓回家了。他们刚跨进家门,私塾先生来了,他昨天写了红纸条,今天便来看看安家速到鳖鱼了没有。安邦大如此这般说了一通,先生笑着说:
“鳖与黑鱼乃同色、同性也,实在捉不到鳖,小黑鱼代替也未尝不可。”
其实,先生也是随便说说而已,他根本就不相信什么相术。
安邦大觉得先生说的也有理,便照办了。
至于十年后,安德海一直是慈禧身边的一条狗,被阴柔所克,安德海便认为是解克之法不当所造成的。
日于一天天地逼近,转眼间到了十一月十八。这几天,安德海坐卧不宁,吃不下饭,他每天都到村头张望,他在焦急地盼望京城内务府来人,把他带走。听二爷说,每年新年前,也就是腊月里,宫里都要添一批新太监,若这个冬天走不成,只有等明年再说,这一年300多天,可怎么捱呀,村里村外,甚至整个南皮县都知道他安德海自阉,若内务府根本就不知道安德海自阉之事,这两刀不就白挨了吗?两刀之苦总算挺过去了,但自己成了废人,若真的走不成,长大以后娶不上媳妇是小事,安家人的脸面往哪放?自己的发财、升官梦怎么去实现?更何况,自从自己走上险路,汤二掌柜可送来不少钱,安德海也明白,这些钱是冲将来的“安公公”而来的,而不是为今天的穷小子而花的。左思右想,安德海难以入寝。
盼望、盼望,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失望。
只见通往村外的小路冷清清的,连一个人影也没有,更不用提什么京城内务府派来的什么公差。安德海仿佛觉得日于过得太慢了,他在村头一等就是大半天,直到日落西山,他还是不忍离去,他简直有点灰心了。同时,他又怕日子过得太快,转眼间到了11月底,人腊月,如果再没有什么动静的话,安德海简直就不知道该怎么撑下去。
一天,安德海在村头,迎头碰上汤二掌柜。汤二掌柜其实也很关心安德海人京之事,他那天连夜进城报案,回来后又主动送银两到安家,再后来又硬着头皮归还安家一亩地,这都是为“安公公”而花的,如今安德海尚无进京的迹象,他可沉不住气了,那白花花的银子丢在水里还听响呢,可不能白白送给姓安的穷小子。汤二掌柜心里也明白,若安德海真的走不成,那银子再想收回,可就难了,安家穷的连床像样的棉被也没有,拿人当长工抵债吧,安邦大夫妻俩又老又瘦,也出不了什么大力了,安德海鬼点子多,他是不好随便用的,安德洋还小,谁知道他长大以后不比他哥哥更坏呢?一想到这些烦心事,汤二掌柜便有一股怒火,可好了,今天迎面遇上安德海,非让这穷小子说清楚不可。
“安德海,你这‘宝’也割了,怎么没人抬举你呢?”
安德海听出了汤二掌柜话中带刺,便回了一句:
“你急什么,这大冷的天,就是有人请我,我还要考虑考虑呢。”
“亏你知道说什么‘大冷的天’,我问你,天这么冷,你每天在村口转悠什么?难道在这里拾银子不成?”
安德海被汤二掌柜追问得无话可说,只好保持沉默。他正想转身回家,汤二掌柜叫住了他:
“我说,你不是有个表舅在京城吗?他人熟,路子多,为什么你不请他给你打听打听?安德海听得出来,汤二掌柜也希望他早点进京,尽管他们之间的怨恨很深,但目前为了同一目标,还是走到一起来吧。
“这都十一月十八了,我又不知道表舅现在在哪里,我也没去过京城,怎么找到表舅呢?”
安德海觉得汤二掌柜说的也对,便征求他的意见。汤二掌柜到底是多吃了几十年的粮食,比安德海想得全面一些,他提议道:
“请先生写封信给你表舅,上次他来时,不是把他在京城的住址给你们留下了吗?这临近过年了,你表舅也该回京了。至于派人送信的用费嘛……”
安德海心想,成败就这一锤子了,破釜沉舟也要试一试,便说:
“银子你先给我垫付,若事情办成了,我进京发了财,以后连本带利还你便是,如果事情办不成,我把那一亩地押上,用一亩地还你。”
这个“君子协定”,汤二掌柜当然很满意。事情办成了,安德海发了迹,自然亏待不了他;事情办不成,用一亩地抵差人送信的开销,自己一点也不吃亏。就这样,汤二掌柜派了一名家丁,带上安德海口授、先生执笔写给王毅顺的信,快马加鞭往京城方向奔去。
这送信人也只用了三四天的功夫便赶到了京城,这人还算机灵,按所提供的地址:阜成门西二里,“四眼井”胡同,一下子便敲开了王毅顺的家。王毅顺一听话是南皮汤庄子来人了,心里就有个七八分的谱,半年前,他途经汤庄子,亲眼目睹外甥自阉伤口溃烂一景,他知道一定是外甥有事求他。王毅顺打开信件一看,果然不出自己所料。
“舅父大人在上,受外甥一拜,外甥自阉已半年有余,心中无一刻不念进京一事,无奈时已至初冬,仍音信杏无,甚急人也。恳请舅父于百忙之中为小甥奔走,若需花费,还请舅父再作资助,日后定当报恩。德海将感激涕零。”
读了外甥的来信,王毅顺给了送信人一些碎银子,便打发他走了,临行前修书一封:
“德海外甥,来信已阅,详情尽知,无需客套,为舅自当为德海奔走,明日即托人打听此事,如有消息,定马上告知。”
送信人将王毅顺的回信交给了安德海,虽信中未提及事情办得怎么样了,但有这封回信,安德海心里就像吃了颗定心丸,踏实多了。再说京城的王毅顺接到来信后可一点也没有耽搁,这些年来,他的戏班子越唱越红,皇后娘娘和众嫔妃都爱听戏,她们特别迷班子里的一个小花旦,每逢喜庆日子,像皇后过寿,娘娘生日,添小阿哥,格格出阁等时候,王毅顺的戏班子就要在宫里唱上几天,所以,王毅顺与宫中的内务府一班子人都很熟悉。他拎了四盒上等的点心,径直来到了大太监黄承恩的家里。这黄承恩是内务府太监总管,由于他善于逢迎,奴性十足,极得皇后娘娘的欢心,他的手里也多少有一点权,那就是划定何人能人宫当太监。这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人愿意干,有的人是被迫当太监,也有的人天天盼着当太监,当然,自愿的为数并不多。黄承恩一看南皮有个14岁的少年心急如焚,便端起了架子:
“这个嘛,还没定呢。前几天,娘娘催本人快办此事,无奈此次只需40人,可眼下争着当公公的人竟达80人。”
王毅顺心里太明白了,黄承恩是想卖个人情给他,其实,哪来的这么多人争着当太监?既然答应了安德海督办此事,这个人情,你承也得承,不承也得承,不然,安德海明明能人宫,黄公公也会给捣掉的。这就叫:没牢坐,找个锅圈蹲——自个儿愿意的。
当晚,王毅顺在京城大栅栏天府酒家摆了一桌酒席,黄承恩酒足饭饱之后,一抹油脸,只说了一句话:
“成,冲这孩子的孝心,收下他。”
王毅顺总算办妥了这件事。他本打算马上写信告诉安德海,
但酒喝多了点,回去时一不小心,跌了一跤,真巧,右手跌伤了,拿不起笔来。他心想,反正事情已有了眉目,等过几天,手伤好一点再写回信吧。
安德海仍然是从不间断地每天去村口张望,爹娘生怕儿子着了魔,多次劝慰他放宽心,可越劝越没用,反而让安德海更烦心。有几次,爹差一点和安德海吵了起来。
“德海,瞧你自从夏天挨了两刀,身体一直没恢复,又黑又瘦,这些日子,你吃不下,睡不着,整天往村头跑,瘦得都没个人样了。”
安邦太是心疼孩子,其实,他也很着急,这个没了“宝”的儿子如果真的走不成,留在杨庄子,就等于活埋了他,他宁愿自己的“宝”挪到儿子的身上,可那是不可能的,做爹的虽心头很急,但又不敢流露出来,真叫人难受。安德海急得几乎要发疯了,他无处可以发泄,只有朝自己的老子大吼:
“你啰嗦什么,我到村头是想散散心,以后,你少管我的事。”
安邦太夫妻对视了一下,明白儿子说“散心”,无非是找借口,给自己找台阶下罢了,便默不作声,任儿子发泄。
这几天,卧床多年的瞎姥姥,突然吃不下饭,这可急坏了全家人。安德海很疼姥姥,姥姥只有一个女儿,便是安德海的母亲,而且女儿是嫁本庄人,所以,姥姥多少年来一直跟着安家过日子。一家人和睦相处,就连安邦太在心里已早已把岳母当成自己的亲娘了,姥姥这一病,全家人可慌了神了,毕竟是80多岁的老人了,天又这么冷,这病可不是好兆头。安德海起初还是天天往村头跑,这两天,姥姥的病情加重,已不省人事,四天滴水未进,看来是不行了。安邦太打发大儿子去邻村请大夫,经大夫一诊脉,全家人陷人悲痛之中,忙着准备后事。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安德海只好留在家里,他也不愿在姥姥咽气之时做不孝子孙。老人操劳了一生,终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爹和二叔忙里忙外,招呼着前来吊丧的客人,娘呆呆地坐在灵堂里,不吃不喝也不说话,她只是一滴一滴的泪水流到腮边,再任它流到衣襟上。安德海穿着孝衣,戴着孝帽子和弟弟安德洋并列跪在姥姥的灵前,他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幕画面:
四岁时,爹娘都下地干活去了,小德海一个人在家里逗那只小白兔玩,一不小心,小手被小兔咬了一下,吓得他哇哇大哭,哭声传到并不太远的姥姥家里,姥姥连忙跑过来,攥着小外孙流血的手,一个劲地掉眼泪,她把小德海的手放在自己嘴里吮呀吮。手被姥姥这一吮,果然不疼了。
后来,姥爷去世了,姥姥的眼瞎了,姥姥便住到了安家。虽然姥姥眼睛看不见东西,但她总是尽量减轻负担,多少次,她摸索着走到灶前,烧把火,想做饭,有一次,火苗窜出灶膛,而灶前又堆了一些干柴,烈火熊熊燃烧,老人奋力扑火,差一点送了命,幸好邻居家望见安家起了浓烟,估计是出了事,忙跑过来扑灭了火。
这一幕幕的往事令安德海回味,如今姥姥走了,他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他的泪水,一半是为姥姥流的,一半是为自己流的,他为失去一位亲人而悲痛,但更令他伤心的是自己前途未卜,别人不理解他,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嘲笑他了。
三天守孝总算过去了。第四天一大早,安家就将姥姥与姥爷合葬在一起了。人们渐渐散去,坟头只留下安德海一人。爹忙着回去招呼远路的客人,娘是女人,女人是不能送葬的,哪怕是亲生女儿也不允许给爹娘送葬,她们只能站在村头远远地望着男人们抬着棺材走向村外。
安德海坐在新坟前,天冷极了,已是十一月二十七,天空中飘着雪花,雪花直往安德海的脖子里钻,北风呼呼叫,吹得坟边的枯草低着头。安德海回想着姥姥,她这一生平平淡淡,福倒没事多少,罪却受了不少,如今腿一伸,眼一闭,走了。她现在已睡在冷冷的地下,没有欢乐,也没有忧愁,可自己呢?自己死后能像姥姥这样安眠吗?安德海此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姥姥虽然没享过什么福,但死后有一个安乐窝,而自己死后不一定有这么一个土窝。这本不应是一个14岁少年该想的事,但此时、此地。
此景却诱得安德海不能不去想。
安葬了姥姥,安家笼上了一层几乎令人窒息的气氛。前几日爹忙于丧事,累了一下,又受点风寒,他的旧病“痨病”复发了。他面色蜡黄,整日不停地咬着、喘着。娘由于悲痛万分,整日也不说一句话,她机械地做饭、洗衣、睡觉,脸上一点笑容也没有。弟弟安德洋已近十岁,由于前些日子家境好转,爹把弟弟又送到了学堂。安德洋还算争气,他不像当年安德海那样,没上几天学便失学,他学习比较用功,脑子又聪明,先生很喜欢他。
安德海由于天太冷,再加上姥姥去世,他心里也很不好受,有一阵子,他不再往村头跑了。渐渐地,他开始灰心丧气了。虽说送信人去了一趟京城,表舅王毅顺也回了信,答应帮忙,可这么多天过去了,仍不见回音,看来,事情办得不顺利。
安德海被家里令人窒息的氛围压得透不过气来,他决定去二姑家,找马二爷谈谈心。安邦太虽然旧病复发。不愿妻子一个人承担全部家务,但一看见儿子安德海那垂头泄气的神态他就心疼,当安德海提出去马家庄看望姑妈之时,安邦太便答应了。
“也好,你出去过几天,散散心,顺便带几个鸡蛋去,大年根底下,总不能空着手吧。”
安德海带上了娘给准备的一点微薄的礼品,上了路。前两次去二姑家,年龄还小,都是二姑接,姑父送,现在长大了,他记得去马家庄的路,40来里地,他不消半天就赶到了。看到侄子大老远地跑来,二姑很是高兴,特意宰了一只鸡款待安德海。安德海讲明来意,二始便带他到了二爷家,姑侄俩敲了半天的门,仍不见有人来开门。原来,自从安德海一个月前辞别马家庄后,二爷的身体如秋叶,一天天地枯萎下去,他深知自己已风烛残年,恐怕熬不过这个冬天了,便着手准备后事,他把年轻时穿过的衣服找出来,拣了几件像样子的送给了家丁马贵,并且付给马贵一年的工钱,让马贵挑几件需要的物什,送给马贵,马贵得了银子和一部分物品,便请求送回家,也让全家人高兴高兴,过个好年,第二天,马贵便起身回家了。马贵临走时好说过四五天便回来。二爷自己勉强也能撑着起来做口饭吃。谁知马贵刚走的第二天,二爷早上起来感到心跳加快,头晕眼花,脚刚一着地,一头栽了下去,死了。
“二爷,是德海来看你来了,快开门!马贵,马贵,你怎么也聋了。”
二姑连敲带叫,仍不见回声,他们的心里有点发毛了,莫不是出什么事了?邻居们纷纷走过来,一齐叫门,仍无回音。人们只好翻墙进院,走到二爷的卧室一看,二爷已直挺挺地躺在地上。看着二爷惨死的景象,安德海的心里沉得如一块大石头:
“太监,这就是太监的最后结局。”
安德海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品味着,似乎自己的美好憧憬一瞬间化成了泡影。他还没有独立去闯社会,好像已饱经沧桑,甚至他有点后悔了,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是对还是错。但生活已不容他多考虑,他已没有别的路可走,不阴不阳之人,只有一条路。
安德海和马家庄的人一起安葬了二爷。出殡那天,可让大家
为难了,按民间风俗,应是死者的长子孙穿孝衣、戴孝帽,走在最前面,拿着孝幡,以表示哀痛之情。(幡:即用树枝扎上白纸做成的窄长的旗子。)二爷是阉人,根本不可能有儿女,谁来打幡。到了人土时,谁来摔孝盆?同族的后代子孙,都忌讳是二爷的亲属,因为这意味着断子绝孙,孩子们的爹娘有的谎称自己的孩子肚子疼,有的谎称头疼,也有的人干脆前一天就把孩子送到了姥姥家,找了半天,竟挑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眼看到了中午,再不下葬,就违反习俗了,这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安德海。安德海自阉早已远近闻名,他是不怕别人咒骂断子绝孙的,事实上,老天爷已注定他将来一定会断子绝孙,披麻戴孝、打幡、摔孝盆全落到了他的身上。安德海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他被一群人簇拥着,一路吹吹打打到了野外。他远远地望见一片荒地里,一座座坟头排列得很整齐,他在猜想王爷家的祖坟是哪几座呢?他应该葬在爹娘的身边吧?这时,一个年纪稍长的男人走在最前面,他并不引着队伍走向那坟地,而是把送葬队伍引到了小河边,人们停了下来,进行着各种仪式:撒纸钱、置棺、圈地、挖土、摔孝盆,最后将棺材放到了井不太深的土坑里,人们你一铣,我一铣,没几下,便做好了新坟,烧一把纸钱,几个同族后生捂着脸,象征性地嚎叫几声,葬礼便结束了。
安德海心底沉沉的,心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二爷死了!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没几天,人们便淡忘了他。安德海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二爷不能人祖坟,死后孤零零的一个人躺在冷穴中,难道将来自己死后,也不能睡在爹娘的身边?他苦苦地想了好长时间,终于寻求到了答案:阉人是人,但又不是人,他们没有那个“宝”,做人的价值便大大地降低了。
安德海带着沉痛的心情回到了汤庄子,他甚至没有勇气奔进村庄,自己已经阉了,在人们的眼里不再是原来的安德海了,他已是个废人,万一进不了京,人不了宫,他该将如何面对人生!
第三章 初入宫廷崭露头角 二、辞别双亲
安德海高高兴兴上路,而他的娘却痛断柔肠,望着儿子远近的背影,她泪水涟涟。righ
安德海回到了家里,他几乎闭门不出,他不愿见任何人,哪怕是爹娘他也不愿说上一句话。娘做好了饭,喊了几声,也不见他出来,爹娘认为儿子不在家,便先吃饭了,当他们吃完饭后,才发现儿子躲在柴房里不愿出来。等爹娘刚一出门,他溜到灶前,盛了一大碗饭,胡乱扒了几口,又回柴房间声不响。爹娘的心似刀割一样,安邦太自叹命运不济,更叹儿于命不好,十几天来,沉郁的空气笼罩在安家的上空,弟弟安德洋发现爹娘和哥哥的脸色不对劲,也不敢多问,吃饱了饭便到学堂去了。
安德海不知道如何摆脱这困境,他似乎活着就是为了做一件事:等待内务府来人把他带进京城。
转眼间到了腊月初二,这天,天格外的冷,天上飘飞着鹅毛大雪,雪花有梅花那么大,北风呼呼叫,吹得窗户纸直响,那雪漫天遍野飞舞着,不一会儿,路面就被雪盖满了。庄户人家谁也不出门,在家里捂着被子睡大觉。安德海不愿和爹娘打照面,抱了一床破棉被到柴房里躺着。他望着四面透风的墙人了神,几片雪花钻进了柴房,落在安德海的身上,他想抓住雪花,可这雪花刚到了他的手心里便全化成了水。他拉了拉破棉被,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砰砰砰砰砰砰……”
安德海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伸了个懒腰歪头又睡了。
“大哥,大哥,快开门。”
安邦大听得真真切切,是二弟安邦杰的声音,夫妻俩不知出了什么大事,连忙迎了出来。只听安邦杰急促地讲道:
“大哥,村东头来了个官差模样的人,怕是京城内务府派人来接德海的”。”1
听到这句话,安德海猛地从柴堆上跳了下来,撒腿就往外跑。外面雪下得正大,娘见儿子只穿了一件小棉袄,回屋取了件旧棉袄追了出来,安邦太、安邦杰也一起跑了出来。村东头已围了些人,这乡里乡间的,前后庄的人谁不认识谁,如今来了个陌一生人,这人又是差人打扮,人们看新鲜似的围拢了过来。
安德海远远地便望见那官差正牵着一匹马,向围拢过来的人打听着什么,有三五个人指着安家比划着。安德海兴奋得心里扑通、扑通直跳,腿发软,眼发昏,他觉得心一下子好像提到了嗓子眼儿。他奔跑过去,一手抓住那差人的手,语无伦次地说着:
“我,我,我叫安德海。”
那官差笑了笑,随安德海而去。爹娘和二叔也赶了过来,娘把旧棉袄披到了儿子的身上,她明显地感到儿子一直在剧烈地发抖。她摸了摸儿子的手,热乎乎的,她明白了,儿子是太高兴了。安邦杰拉过差人手中的缰绳,把马牵到了草棚里。官差随安家人到了安德海的家,他四处一搭眼,便明白了刚才这个叫安德海的少年为什么这么激动。差人走进屋里,安邦太为他掸去身上。的雪,又让妻子给客人倒上一碗热水。这时,安邦杰才想起来问了一句:
“请问官差可是京城内务府派来的?”
“正是,本差奉内务府总管之命,前来送公函一份。”
那官差边说边从内衣的口袋里掏出公函,递给了安德海。
“恭喜了。”
那人转身便要走,安家上下几个人没有一个不挽留他的,可那人只言公务繁忙,无暇多留,便上马离去。差人刚走,安家可热闹了,安邦杰的妻子带着几个孩子来了,邻居大婶来了,隔壁二叔公也来了,大家七嘴八舌问长问短,安德海小心翼翼地打开公函,可他只读了几天的书,那白纸上写的黑字,他认不得几个,看来看去,只看出了“安德海”以及“内务府”几个字,急得大家团团转。此时,安德海如在油锅里一般,他坐卧不宁,大冷的天,竟满头大汗。
“赶去找先生来念一念,看看写的什么来着。”
还是二叔安邦杰沉着冷静,经他这么一提醒,安德海揣着那公函掉头便跑。雪还在下,早已将路面盖住,安德海顶着迎面扑米的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学堂。他只想着早一点知道公函的内容,在雪地里竟辨不清了方向,他定了定神,抹一把脸上的雪和水,才辨认出学堂已经过去了,他又折转身子,奔向学堂。
这几天雪太大了,天又极冷,先生便放了几天假,学堂里空荡荡的。
“先生,先生,快开门。”
安德海急促地叫着门,可院子里没有回应,安德海一摸门栓,糟了,门是锁着的。原来,这先生不是本村人,他是个落魄秀才,在家乡怕人笑话,便到汤庄子来教书混口饭吃。这几天学生不来上学,他趁有空便进了县城,买点日用品,不巧他前脚刚走,安德海后脚便赶来了。安德海心想:这先生平日里从不出门,今个儿大雪的天,他竟不在家,这是不是不祥的兆头?不,如果不是被内务府挑中了,他们又怎么会送信来呢。想到这里,
安德海的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
雪似乎小了点,东南方向空中一片灰白,白中透出微微的光亮来,啊,天放晴了。渐渐地,雪停了,可天气变得更冷了。安德海呵着手,跺着脚,在先生家门前等啊等,约摸等了两三个时辰,他几乎冻僵了。刚才,安邦太见儿子没回来,也赶到学堂,他见先生不在家,便劝儿子回家暖和暖和再回来,可儿子固执地坚持今天非等到先生不可,安邦太没说服儿子,只好自己先回家了。安德海在雪地里踏来踏去,突然,他的眼前一亮,那不是先生吗?先生戴个大皮帽,穿了件厚厚的棉袍,手里拎着许多东西,正往这边走呢。安德海连忙迎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