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20节
原来,先生是打算到县城买东西,今夜不赶回来的,反正城里有的是客栈,住一宿歇歇脚,明早好好地逛逛集市。谁知,他刚出村头,迎面而来一匹马,骑马的人见到先生,下马问路:
“敢问先生去汤庄子怎么走?”
先生擦了擦老花镜上落的雪花,定神一看,是位官差模样的人,便给他指了路。那差人扬鞭催马,飞驶而去。先生心里犯嘀咕了:
“这大雪的天,路上少有行人,这策马之人去汤庄子定有要事,虽然自己不是汤庄子人,但毕竟也在这生活20年了,也算自己的第二故乡,对汤庄子也挺关心,这差人去庄子里究竟有何事呢?”
先生边赶路边琢磨,他一拍脑门:
“对,一定是京城内务府里来人带安德海走,听说内务府每年腊月里要添一批新太监,今天是腊月初二,没错,准是为此事而来。”
安德海曾两次求学于先生,第一次仅几天便辍学了,第二次,他顽劣秉性显露了出来,教几个小同学编顺口溜,扰乱学堂,先生一怒之下撵走了安德海。但先生一向宽宏大度,为人仁厚,更何况安德海只是个孩子,先生早就不再记仇了。所以,这会儿先生又为安德海着想了:
“若真是内务府派的官差,必定是送公函而来,汤庄子没有几个能读懂公函的,安家与汤二掌柜素来不和,那么,安德海肯定要去学堂请自己读公函。”
一想到这里,先生转身就想回去,可一算算路程,离县城仅有几里地了,已经换进城墙根了,既然来了,还是买点物品再回去吧。就这样,先生在城里买了些物品又匆匆赶了回来。先生也是在很远处就望见了学堂前站着一个人,从个头来看一定是安德海,先生暗想,果然未出自己所料,便加快了步伐,来到了学堂前。
“先生。”
安德海刚一开口,先生就摆了摆手,示意安德海进屋再说。
两人一起进了屋,先生将皮帽脱下,又脱了罩在棉袄外面的厚棉袍,他发现安德海一直发抖,便把自己的棉袍披在了安德海的身上,还关切地问了一句:
“大冷的天,你一直就站在外面等的吗?”
安德海点了点头,他从怀里掏出那份公函,呈给先生。不知是冷的,还是紧张的,他的手、脚都在发抖,嘴唇也在发抖,先生拍了拍他的肩膀,似安慰他稳定情绪,经先生这么一拍,他果然好多了。先生扶了扶老花镜,把公函拿得远远的,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内务府函告:
钦定六十名查监,今责令南皮县汤庄子安德海务于腊月初七赶赴京都刑慎司初选,腊月初十入宫应选,不得有误。
内务府
×年×月×日
安德海一字不落地听完了,他先是愣了一会儿,然后仰天大笑,笑着不由分说便往外面跑。他边笑边跑,一口气跑到了家,他倒在床上一个劲地笑。
刚才,前来问长问短的大爷、婶子们因等得着急了,便陆续走了。现在,家里只剩下爹娘和二叔安邦杰了,他们一见安德海大笑不止的情态,便明白了八九分。爹和二叔也跟着笑了起来,娘起初也在笑,但她笑着笑着却抹起了眼泪,天很冷,泪水落到她的手上,冰冷冰冷。
安德海向家人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复述着公函的内容,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邻里们来了一批又一批,大家也在津津有味地品评着此事:
“我说嘛,德海这孩子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有心计,有出息。”
“你们还记得吗?这孩子出生那天,天上打着雷,那闪电呀,真像把天撕开似的,大风大雨中,孩子出世了,这个不同寻常哟’。”
“安老大,这是你们安家几代人行善积德,忠厚老实的回报。
人呀,还是应该多做好事,给儿孙积点福。”
人们似乎都在赞叹着安家养了个好儿子,仿佛安德海这一进京就成了什么大人物似的,都在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见解。
他们在赞叹之中又不约而同地回避着一个问题,即安德海是个阉人。人们越回避,安德海越敏感,他好像听腻了赞颂之辞,他想来点刺激:
“大爷、婶子,你们可别忘了,我安德海不是考中的举人出去做大官,我是到京城宫里去当公公。不知哪一天我死后,你们可让我进祖坟?”
人们冷不防安德海来这么一句,顿时间都哑言无语,一下子,屋里的空气紧张了起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说什么是好。最后,还是二叔安邦杰出面打了个圆场。
“瞧,这小小的年纪,就想到什么死呀,活呀的,海呀,好好地混,混出个人样来,咱汤庄子的人也跟着风光风光。”
人们又都笑谈了起来,有的人生怕安德海再冒出一句什么不得体的话来,便搭讪着走开了。屋里只留下安家四口人,弟弟安德洋尚年幼,好像并不清楚哥哥远行的含义,吃过晚饭便早早地睡了。爹娘和安德海坐在坑上,豆油灯在墙角边发出微弱的光来,昏暗的灯光下,安德海看见爹的头发已大半变白了,连胡子也开始花白了,爹一个劲地抽着旱烟袋,娘的头发已经全白了,眼角间布满了很深的皱纹。安德海见娘用手捏着腰,便挨紧娘坐下,他轻轻地给娘捶着腰,娘冲他笑了笑,安德海发现娘的笑脸E噙着泪水,安德海轻轻地为娘抹掉了泪水。
爹叹了一口气,开口了:
“海呀,你长大了,眼见就要离开爹娘,一个人去闯了,出外不比在家,凡事你要小心着点。”
安德海从小长这么大,爹很少训导他,在他的记忆中,他没挨过几次打,即第二次失学后,拜“汤包子”为师,向他学“绝招”,爹气极了,扬起手边的锄头向他砸来,可是他及时躲闪开了,结果打到了“汤包子”身上,为此还闹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安德海从心底里依恋爹娘,即使他有时心里不服,嘴上也从不表现出来。现在将要离家远行,爹的训导他句句听从。
“海呀,为人做事要凭良心,可千万不能做亏心事,做了亏心事是要遭报应的,咱们老几辈人都是忠厚老实的人,你在外面要给咱安家争口气。”
娘也仔细叮嘱着儿子,安德海在心里默默地记着母亲的话,
他也认为母亲说得很对。至于后来他人宫后一系列的丑闻,正上母亲的愿望背道而驰,安德海有时夜里惊醒,还时常玩味临行前母亲的叮嘱。
腊月初七就要赶到京城,这汤庄子离京城300多里地,就是骑快马也要走上两天,所以,安德海最迟腊月初四就要动身。其实,只有初三一天的准备时间。娘想给儿子赶制一套新棉衣,一大早,爹就揣着几十个鸡蛋,(这些鸡蛋还是二叔及大爷、大婶等人凑起来的),又带了些家里仅有的碎银子赶集去了,他必须早早地赶到集镇上先把鸡蛋卖掉,然后再去扯点蓝布回来。安邦太一路脚底生风,不消三个时辰,便把蓝布买回来了。娘请来二婶、邻家大娘,她们几个妇女裁的裁,缝的缝,扯的扯,密密麻麻缝制棉衣。安德海虽然不会“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的诗句,但他也多少能体会出做娘的疼爱之情,他用双手支着脸,望着娘出神。娘在低头盘扣于,她先把一个长条斜纹布一边脚上,然后双手一捏,缝成了一个圆而细的布绳子,然后剪开这根布绳,用七八寸长的一段布绳打着布扣子,布绳在她手中飞舞着不一会儿,一个布扣子便打成了花结。娘的手又粗糙又大,但盘起花扣来却灵巧无比,安德海心想,娘年轻时一定很灵巧。娘一边盘扣子,一边不时地抹眼泪,安德海觉得好像自从昨天上午差人来后,娘就一直在哭,她只是掉泪,并不时发出一点哭声。这无声的泪水好像打到了安德海的心上,安德海的心头也酸酸的。
她撩起衣襟擦眼泪,安德海看得真真切切,娘的棉袄上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丁,那棉袄内村都露出了棉絮,那棉絮好像也是好多年没换新的了,已经变得又黑又硬。安德海在这个家生活了14年,似乎从来就没注意过家里的陈设,他即将远行,禁不住环视这又低又黑的小草屋,屋里四壁空空,房顶上的草秸向下悬着,那草秸由于年久未换,早已变得又黑又枯,土炕上堆放着几床旧棉被,士墩上两只紫红木箱是唯一的家具,这个家真是太寒伦了。
黄昏时分,几个妇女便赶制出了新棉衣,她们纷纷离去,家里只有安邦太夫妻和他们的大儿子。安邦太猛抽了几口旱烟,发话了:
“后天海儿就要上路,谁陪他进城呢?这路上少说也要走两大,吃的东西倒好解决,做些干饼带着就行了,可住的问题怎么办?总不能连人带马的住在野外吧。住客栈可贵得吓人,咱家的几吊铜钱和那些碎银子,上午买布已花完了,他二叔家孩子又小又多,也挤不出几个钱来。今个早儿,我已经让他二叔去马家庄了,看看他二姑能不能挤几个钱来,万一她们也不宽裕,后天可怎么上路?”
安邦太盘算着儿子一路上的花费,越想越为难。娘开口了:
“还是向先生借一点吧,他没家没院的,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人又心好,借几个钱总还可以吧。”
“借,你凭什么还?开春虽说能收几斤麦子,但这些日子已经借了一些债,留下半年的口粮,借的债都不一定能还清,再借了怎么办呀?”
“内务府既然已经来了公函,海儿总不能不去吧!”
爹娘你一言,我一语,为安德海上路的盘缠而愁眉不展。安德海也在盘算着这事,不过他考虑的比爹娘还要多,除了这几天一路上的花费,他还想给这个穷家留下几个钱,另外,到了京城总不能空着双手去拜见表舅王毅顺和当太监的三爷吧。可这一系列事情,哪一桩也离不开钱,安德海深信,有了钱,鬼才肯为你推磨,没钱呀,驴也不给你推磨。安德海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有了,这金山、银山正等着自己去上呢!
自从上次汤二掌柜在村头遇上安德海,挖苦了几句,又为安
德海出主意、督促进京之后,安家一直也没什么动静。汤二掌柜是又气又喜,气的是安德海自阉可破费了他不少银子,喜的是万一进京之事告吹,那一亩地可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昨天晚上,听家丁说京城内务府派了公差送了封什么函,汤二掌柜一猜便知,是为安德海进京而来的,这会儿他正考虑着如何打发安德海。
依安德海的为人看,汤二掌柜这次是跑不掉的,安德海趁机非敲他的“竹杠”不可。汤二掌柜此时正考虑着对策呢。
“老爷,安德海在门口等着呢!老爷是见还是不见?”
“不见,告诉他,我不在家,刚出门,去汤宝的姥姥家了。”
汤宝的姥姥家离汤庄子足足有200多里地,汤二掌柜心想,只有用这话才能把安德海挡回去,安德海后天一大早便要上路,谅他不可能等上两天。
“老爷,安德海说老爷您一定在家,他说,你若不见他,他便闯进来了。”
安德海怎么知道汤二掌柜一定在家的?他不是凭空猜想的,他也猜不了这么准,他是动脑子判断出来的。安德海一路上便意想到汤二掌柜不肯见他,想了一路,有“门”了。汤二掌柜如果不肯见他,只能推托说出门了,可这昨天的大雪帮助了他,汤家日子过得富裕,昨天下了一天的大雪,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不出门什么都有,所以,汤家上上下下,哪怕是连一个仆人也没出门。汤家门前的厚厚的一层白雪连一个脚印也没有,安德海这便断定汤二掌柜一定在家。
“家丁,快给我通报一声,我要见二掌柜,不然,我翻墙头进去了!这雪地上连一个狗蹄子印也没有,你们老爷根本没出门。”
安德海在门外大喊大叫,汤二掌柜觉得实在是躲不过去了,便给自己找台阶下。
“谁在敲门?还不快去开门。”
他故意提高了嗓门。
“老爷,是安德海,他要找老爷您,我告诉他您不在,刚才您不是出门了吗?”
家丁也故意提高了嗓门,他们都是说给安德海听的。
“我是说出门去看望汤宝他姥姥,可刚一出屋肚子疼得要命,刚喝了杯热茶,躲在炕上歇着呢。既然安德海来了,那就快让他进来。”
这主仆二人一唱一和地“唱双簧”,给自己找台阶下,安德海为了达到目的,也装作不知道。
“哎啃,大侄子,大冷的天,快请屋里暖和暖和。”
汤二掌柜满脸堆上了笑容,安德海一看便暗自高兴:汤二掌柜是有些惧怕自己的。
汤二掌柜为何让着安德海几分呢?大家也都明白。汤安两家过去结过怨,为了一亩地之争,怨恨越来越深。本来,汤家仗势欺人,根本不把安家放在眼里。可自从夏天里,安德海自阉,这情况可就大有变化了,汤二掌柜生怕有朝一日,安德海人宫得了势,那还不把汤家踩到脚底下?不如趁早花几个钱,缓和一下两家的紧张空气,所以,半年前,汤二掌柜主动送了20两银子给安家,并把强占安家的一亩地归还安家。前几天,他又出资派人去京城催办安德海进京之事,一来一去,可真花了汤家的不少银子。如今,安德海真的进京了,缺少银两,他还能放过汤家吗?
只是汤二掌柜与安德海都是心照不宣罢了。
“二掌柜,少侄是来向您老告辞的,过了明天我便启程去京城了。”
“哎呀,真是天大的喜讯,我说怎么这几天我的左眼皮总是
直跳呢,原来是有好事。大侄子这一去,定是前途无量,日后飞黄腾达了,可别忘了咱汤庄子,有时间也常回来走走。”
“二掌柜说的是,我怎么会忘了,在汤庄子做的哪一件事我也不会忘。”
汤二掌柜听出了安德海话中有音,这弦外音是在敲打自己呢,可汤二掌柜又实在不情愿再“出血”,于是他避而不谈钱财。
之事。安德海心想:你躲了和尚,躺不了庙,今天,我非让你“出血”不可。
“二掌柜上次花费了不少银两,我才能把信送到表舅手里,这钱嘛,日后我一定归还。”
“说什么还不还的,这不太见外了,区区小钱,不值一提,只盼小侄出头之日,给咱汤庄子争个脸面。”
“还,一定要还的。到时候,我连本带利一起还,你说‘区区小钱不值一提’,我也觉得那几十两银子你不好意思收,那好说,今天我再借一些,这就不是‘区区小钱’了。”
安德海此来目的就是讨钱,他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了,没讨到钱,他怎么可能罢手呢!汤二掌柜在心底连连叫苦:
“妈的,这小子可不能小瞧他。这才14岁,说话办事就么逼人,等他再过几年长了经验,还不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汤二掌柜皮笑肉不笑地问道:
“不知小侄还缺多少银两?”
“到现在,我手上连一个铜于也没有,二掌柜看着给吧。”
这下,可难倒了杨二掌柜,如果说安德海直截了当地开口要多少两银子,汤二掌柜老老实实地拿出便是,现在倒好,安德海不报数目,让汤二掌柜看着办。拿多了吧,他实在是不舍得,那简直是在抹他的脖子;拿少了吧,万一触怒了安德海,出了钱买不到人情,反而买来个仇人。多少为恰到好处呢?汤二掌柜试探地问道:
“小侄一路盘缠倒是花不了几个,不知小侄可作其它打算?”
“专为路上盘缠,我是不会来向你开口的。”
果然不出汤二掌柜所料,安德海此来定是狮子大开口——胃口大得很!汤二掌柜心想,反正豁出去了,万一将来安德海混好了,还能亏待自己?便咬了咬牙,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字:
“300两银子,怎么样?”
一听这句话,安德海顿时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原来并没料想汤二掌柜竟然肯出这么多银子,最多七八十两罢。但是,安德海很快便使自己镇定了下来:
“二掌柜说话要算数,明个儿我来取。”
安德海也知道汤家没有这么多现钱,必须今天到钱庄去取,所以补充了这么一句。
安德海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里,他看见爹娘还在发愁,便说:
“钱两的事,不用你们操心,明天一早我便可以变出300两银子。”
“敢问先生去汤庄子怎么走?”
先生擦了擦老花镜上落的雪花,定神一看,是位官差模样的人,便给他指了路。那差人扬鞭催马,飞驶而去。先生心里犯嘀咕了:
“这大雪的天,路上少有行人,这策马之人去汤庄子定有要事,虽然自己不是汤庄子人,但毕竟也在这生活20年了,也算自己的第二故乡,对汤庄子也挺关心,这差人去庄子里究竟有何事呢?”
先生边赶路边琢磨,他一拍脑门:
“对,一定是京城内务府里来人带安德海走,听说内务府每年腊月里要添一批新太监,今天是腊月初二,没错,准是为此事而来。”
安德海曾两次求学于先生,第一次仅几天便辍学了,第二次,他顽劣秉性显露了出来,教几个小同学编顺口溜,扰乱学堂,先生一怒之下撵走了安德海。但先生一向宽宏大度,为人仁厚,更何况安德海只是个孩子,先生早就不再记仇了。所以,这会儿先生又为安德海着想了:
“若真是内务府派的官差,必定是送公函而来,汤庄子没有几个能读懂公函的,安家与汤二掌柜素来不和,那么,安德海肯定要去学堂请自己读公函。”
一想到这里,先生转身就想回去,可一算算路程,离县城仅有几里地了,已经换进城墙根了,既然来了,还是买点物品再回去吧。就这样,先生在城里买了些物品又匆匆赶了回来。先生也是在很远处就望见了学堂前站着一个人,从个头来看一定是安德海,先生暗想,果然未出自己所料,便加快了步伐,来到了学堂前。
“先生。”
安德海刚一开口,先生就摆了摆手,示意安德海进屋再说。
两人一起进了屋,先生将皮帽脱下,又脱了罩在棉袄外面的厚棉袍,他发现安德海一直发抖,便把自己的棉袍披在了安德海的身上,还关切地问了一句:
“大冷的天,你一直就站在外面等的吗?”
安德海点了点头,他从怀里掏出那份公函,呈给先生。不知是冷的,还是紧张的,他的手、脚都在发抖,嘴唇也在发抖,先生拍了拍他的肩膀,似安慰他稳定情绪,经先生这么一拍,他果然好多了。先生扶了扶老花镜,把公函拿得远远的,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内务府函告:
钦定六十名查监,今责令南皮县汤庄子安德海务于腊月初七赶赴京都刑慎司初选,腊月初十入宫应选,不得有误。
内务府
×年×月×日
安德海一字不落地听完了,他先是愣了一会儿,然后仰天大笑,笑着不由分说便往外面跑。他边笑边跑,一口气跑到了家,他倒在床上一个劲地笑。
刚才,前来问长问短的大爷、婶子们因等得着急了,便陆续走了。现在,家里只剩下爹娘和二叔安邦杰了,他们一见安德海大笑不止的情态,便明白了八九分。爹和二叔也跟着笑了起来,娘起初也在笑,但她笑着笑着却抹起了眼泪,天很冷,泪水落到她的手上,冰冷冰冷。
安德海向家人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复述着公函的内容,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邻里们来了一批又一批,大家也在津津有味地品评着此事:
“我说嘛,德海这孩子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有心计,有出息。”
“你们还记得吗?这孩子出生那天,天上打着雷,那闪电呀,真像把天撕开似的,大风大雨中,孩子出世了,这个不同寻常哟’。”
“安老大,这是你们安家几代人行善积德,忠厚老实的回报。
人呀,还是应该多做好事,给儿孙积点福。”
人们似乎都在赞叹着安家养了个好儿子,仿佛安德海这一进京就成了什么大人物似的,都在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见解。
他们在赞叹之中又不约而同地回避着一个问题,即安德海是个阉人。人们越回避,安德海越敏感,他好像听腻了赞颂之辞,他想来点刺激:
“大爷、婶子,你们可别忘了,我安德海不是考中的举人出去做大官,我是到京城宫里去当公公。不知哪一天我死后,你们可让我进祖坟?”
人们冷不防安德海来这么一句,顿时间都哑言无语,一下子,屋里的空气紧张了起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说什么是好。最后,还是二叔安邦杰出面打了个圆场。
“瞧,这小小的年纪,就想到什么死呀,活呀的,海呀,好好地混,混出个人样来,咱汤庄子的人也跟着风光风光。”
人们又都笑谈了起来,有的人生怕安德海再冒出一句什么不得体的话来,便搭讪着走开了。屋里只留下安家四口人,弟弟安德洋尚年幼,好像并不清楚哥哥远行的含义,吃过晚饭便早早地睡了。爹娘和安德海坐在坑上,豆油灯在墙角边发出微弱的光来,昏暗的灯光下,安德海看见爹的头发已大半变白了,连胡子也开始花白了,爹一个劲地抽着旱烟袋,娘的头发已经全白了,眼角间布满了很深的皱纹。安德海见娘用手捏着腰,便挨紧娘坐下,他轻轻地给娘捶着腰,娘冲他笑了笑,安德海发现娘的笑脸E噙着泪水,安德海轻轻地为娘抹掉了泪水。
爹叹了一口气,开口了:
“海呀,你长大了,眼见就要离开爹娘,一个人去闯了,出外不比在家,凡事你要小心着点。”
安德海从小长这么大,爹很少训导他,在他的记忆中,他没挨过几次打,即第二次失学后,拜“汤包子”为师,向他学“绝招”,爹气极了,扬起手边的锄头向他砸来,可是他及时躲闪开了,结果打到了“汤包子”身上,为此还闹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安德海从心底里依恋爹娘,即使他有时心里不服,嘴上也从不表现出来。现在将要离家远行,爹的训导他句句听从。
“海呀,为人做事要凭良心,可千万不能做亏心事,做了亏心事是要遭报应的,咱们老几辈人都是忠厚老实的人,你在外面要给咱安家争口气。”
娘也仔细叮嘱着儿子,安德海在心里默默地记着母亲的话,
他也认为母亲说得很对。至于后来他人宫后一系列的丑闻,正上母亲的愿望背道而驰,安德海有时夜里惊醒,还时常玩味临行前母亲的叮嘱。
腊月初七就要赶到京城,这汤庄子离京城300多里地,就是骑快马也要走上两天,所以,安德海最迟腊月初四就要动身。其实,只有初三一天的准备时间。娘想给儿子赶制一套新棉衣,一大早,爹就揣着几十个鸡蛋,(这些鸡蛋还是二叔及大爷、大婶等人凑起来的),又带了些家里仅有的碎银子赶集去了,他必须早早地赶到集镇上先把鸡蛋卖掉,然后再去扯点蓝布回来。安邦太一路脚底生风,不消三个时辰,便把蓝布买回来了。娘请来二婶、邻家大娘,她们几个妇女裁的裁,缝的缝,扯的扯,密密麻麻缝制棉衣。安德海虽然不会“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的诗句,但他也多少能体会出做娘的疼爱之情,他用双手支着脸,望着娘出神。娘在低头盘扣于,她先把一个长条斜纹布一边脚上,然后双手一捏,缝成了一个圆而细的布绳子,然后剪开这根布绳,用七八寸长的一段布绳打着布扣子,布绳在她手中飞舞着不一会儿,一个布扣子便打成了花结。娘的手又粗糙又大,但盘起花扣来却灵巧无比,安德海心想,娘年轻时一定很灵巧。娘一边盘扣子,一边不时地抹眼泪,安德海觉得好像自从昨天上午差人来后,娘就一直在哭,她只是掉泪,并不时发出一点哭声。这无声的泪水好像打到了安德海的心上,安德海的心头也酸酸的。
她撩起衣襟擦眼泪,安德海看得真真切切,娘的棉袄上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丁,那棉袄内村都露出了棉絮,那棉絮好像也是好多年没换新的了,已经变得又黑又硬。安德海在这个家生活了14年,似乎从来就没注意过家里的陈设,他即将远行,禁不住环视这又低又黑的小草屋,屋里四壁空空,房顶上的草秸向下悬着,那草秸由于年久未换,早已变得又黑又枯,土炕上堆放着几床旧棉被,士墩上两只紫红木箱是唯一的家具,这个家真是太寒伦了。
黄昏时分,几个妇女便赶制出了新棉衣,她们纷纷离去,家里只有安邦太夫妻和他们的大儿子。安邦太猛抽了几口旱烟,发话了:
“后天海儿就要上路,谁陪他进城呢?这路上少说也要走两大,吃的东西倒好解决,做些干饼带着就行了,可住的问题怎么办?总不能连人带马的住在野外吧。住客栈可贵得吓人,咱家的几吊铜钱和那些碎银子,上午买布已花完了,他二叔家孩子又小又多,也挤不出几个钱来。今个早儿,我已经让他二叔去马家庄了,看看他二姑能不能挤几个钱来,万一她们也不宽裕,后天可怎么上路?”
安邦太盘算着儿子一路上的花费,越想越为难。娘开口了:
“还是向先生借一点吧,他没家没院的,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人又心好,借几个钱总还可以吧。”
“借,你凭什么还?开春虽说能收几斤麦子,但这些日子已经借了一些债,留下半年的口粮,借的债都不一定能还清,再借了怎么办呀?”
“内务府既然已经来了公函,海儿总不能不去吧!”
爹娘你一言,我一语,为安德海上路的盘缠而愁眉不展。安德海也在盘算着这事,不过他考虑的比爹娘还要多,除了这几天一路上的花费,他还想给这个穷家留下几个钱,另外,到了京城总不能空着双手去拜见表舅王毅顺和当太监的三爷吧。可这一系列事情,哪一桩也离不开钱,安德海深信,有了钱,鬼才肯为你推磨,没钱呀,驴也不给你推磨。安德海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有了,这金山、银山正等着自己去上呢!
自从上次汤二掌柜在村头遇上安德海,挖苦了几句,又为安
德海出主意、督促进京之后,安家一直也没什么动静。汤二掌柜是又气又喜,气的是安德海自阉可破费了他不少银子,喜的是万一进京之事告吹,那一亩地可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昨天晚上,听家丁说京城内务府派了公差送了封什么函,汤二掌柜一猜便知,是为安德海进京而来的,这会儿他正考虑着如何打发安德海。
依安德海的为人看,汤二掌柜这次是跑不掉的,安德海趁机非敲他的“竹杠”不可。汤二掌柜此时正考虑着对策呢。
“老爷,安德海在门口等着呢!老爷是见还是不见?”
“不见,告诉他,我不在家,刚出门,去汤宝的姥姥家了。”
汤宝的姥姥家离汤庄子足足有200多里地,汤二掌柜心想,只有用这话才能把安德海挡回去,安德海后天一大早便要上路,谅他不可能等上两天。
“老爷,安德海说老爷您一定在家,他说,你若不见他,他便闯进来了。”
安德海怎么知道汤二掌柜一定在家的?他不是凭空猜想的,他也猜不了这么准,他是动脑子判断出来的。安德海一路上便意想到汤二掌柜不肯见他,想了一路,有“门”了。汤二掌柜如果不肯见他,只能推托说出门了,可这昨天的大雪帮助了他,汤家日子过得富裕,昨天下了一天的大雪,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不出门什么都有,所以,汤家上上下下,哪怕是连一个仆人也没出门。汤家门前的厚厚的一层白雪连一个脚印也没有,安德海这便断定汤二掌柜一定在家。
“家丁,快给我通报一声,我要见二掌柜,不然,我翻墙头进去了!这雪地上连一个狗蹄子印也没有,你们老爷根本没出门。”
安德海在门外大喊大叫,汤二掌柜觉得实在是躲不过去了,便给自己找台阶下。
“谁在敲门?还不快去开门。”
他故意提高了嗓门。
“老爷,是安德海,他要找老爷您,我告诉他您不在,刚才您不是出门了吗?”
家丁也故意提高了嗓门,他们都是说给安德海听的。
“我是说出门去看望汤宝他姥姥,可刚一出屋肚子疼得要命,刚喝了杯热茶,躲在炕上歇着呢。既然安德海来了,那就快让他进来。”
这主仆二人一唱一和地“唱双簧”,给自己找台阶下,安德海为了达到目的,也装作不知道。
“哎啃,大侄子,大冷的天,快请屋里暖和暖和。”
汤二掌柜满脸堆上了笑容,安德海一看便暗自高兴:汤二掌柜是有些惧怕自己的。
汤二掌柜为何让着安德海几分呢?大家也都明白。汤安两家过去结过怨,为了一亩地之争,怨恨越来越深。本来,汤家仗势欺人,根本不把安家放在眼里。可自从夏天里,安德海自阉,这情况可就大有变化了,汤二掌柜生怕有朝一日,安德海人宫得了势,那还不把汤家踩到脚底下?不如趁早花几个钱,缓和一下两家的紧张空气,所以,半年前,汤二掌柜主动送了20两银子给安家,并把强占安家的一亩地归还安家。前几天,他又出资派人去京城催办安德海进京之事,一来一去,可真花了汤家的不少银子。如今,安德海真的进京了,缺少银两,他还能放过汤家吗?
只是汤二掌柜与安德海都是心照不宣罢了。
“二掌柜,少侄是来向您老告辞的,过了明天我便启程去京城了。”
“哎呀,真是天大的喜讯,我说怎么这几天我的左眼皮总是
直跳呢,原来是有好事。大侄子这一去,定是前途无量,日后飞黄腾达了,可别忘了咱汤庄子,有时间也常回来走走。”
“二掌柜说的是,我怎么会忘了,在汤庄子做的哪一件事我也不会忘。”
汤二掌柜听出了安德海话中有音,这弦外音是在敲打自己呢,可汤二掌柜又实在不情愿再“出血”,于是他避而不谈钱财。
之事。安德海心想:你躲了和尚,躺不了庙,今天,我非让你“出血”不可。
“二掌柜上次花费了不少银两,我才能把信送到表舅手里,这钱嘛,日后我一定归还。”
“说什么还不还的,这不太见外了,区区小钱,不值一提,只盼小侄出头之日,给咱汤庄子争个脸面。”
“还,一定要还的。到时候,我连本带利一起还,你说‘区区小钱不值一提’,我也觉得那几十两银子你不好意思收,那好说,今天我再借一些,这就不是‘区区小钱’了。”
安德海此来目的就是讨钱,他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了,没讨到钱,他怎么可能罢手呢!汤二掌柜在心底连连叫苦:
“妈的,这小子可不能小瞧他。这才14岁,说话办事就么逼人,等他再过几年长了经验,还不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汤二掌柜皮笑肉不笑地问道:
“不知小侄还缺多少银两?”
“到现在,我手上连一个铜于也没有,二掌柜看着给吧。”
这下,可难倒了杨二掌柜,如果说安德海直截了当地开口要多少两银子,汤二掌柜老老实实地拿出便是,现在倒好,安德海不报数目,让汤二掌柜看着办。拿多了吧,他实在是不舍得,那简直是在抹他的脖子;拿少了吧,万一触怒了安德海,出了钱买不到人情,反而买来个仇人。多少为恰到好处呢?汤二掌柜试探地问道:
“小侄一路盘缠倒是花不了几个,不知小侄可作其它打算?”
“专为路上盘缠,我是不会来向你开口的。”
果然不出汤二掌柜所料,安德海此来定是狮子大开口——胃口大得很!汤二掌柜心想,反正豁出去了,万一将来安德海混好了,还能亏待自己?便咬了咬牙,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字:
“300两银子,怎么样?”
一听这句话,安德海顿时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原来并没料想汤二掌柜竟然肯出这么多银子,最多七八十两罢。但是,安德海很快便使自己镇定了下来:
“二掌柜说话要算数,明个儿我来取。”
安德海也知道汤家没有这么多现钱,必须今天到钱庄去取,所以补充了这么一句。
安德海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里,他看见爹娘还在发愁,便说:
“钱两的事,不用你们操心,明天一早我便可以变出300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