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34节
“万岁爷,你想做什么?”
问了几声,仍没有回话,太监急了,顾不上礼节,上前便掀开轿帘。
“万岁爷,万岁爷。”
只见咸丰双目紧闭,牙关紧咬,御前太监一看大事不妙,连令轿夫迅速将咸丰抬回寝宫,又令两个小太监飞速跑去请太医。
太医飞奔咸丰寝宫时,咸丰已苏醒,皇后及各嫔妃正围着自己抹眼泪。太医跪在床前给咸丰把了脉,言万岁爷昏厥仍积劳所至,需要静养。
乾清宫慌乱了一天,第二大便依照太医的吩咐,任何人,包括皇后都不得随便出入,太监。宫女们走路要轻轻的,不允许发出声音。咸丰昏昏沉沉睡了三天,到了第四天早上,他让传寝太监将他扶起来半倚在龙榻上,他觉得头不再那么重了,恶心的感觉也消失了。他知道,这是大病初愈的象征,顿时,龙颜大悦。
突然从帘子外面传来低声的抽泣声,那泣声极弱,极弱,几乎听不出来,可这宫里既没有人敢说话,又没有人走动,哪怕针掉到地上,也能听到响声,咸丰不禁向侍寝太监问了一声:
“是谁在外面哭?”
“回万岁爷,是懿贵妃在哭。”
“懿贵妃?她什么时候来的?”
“自从万岁爷三天前昏睡,懿贵妃一直在外面候着,她的眼泪已经流了整整三天了。”
一听太监这句话,咸丰感动了,自己昏昏沉沉地躺在龙榻上,没曾想还有一个妃子在帝外一直候了几天,而且眼泪一直没干。他被感动了,忙说:
“宣懿贵妃进来。”
“庶。”
帮贵妃轻轻地进来了,咸丰一看,心头顿时一热,这哪儿还是原来那个娇媚多姿,风韵婀娜的美人,这分明是一个哀哀怨怨、悲悲切切的泪人儿。只见她两腮滴泪,杏眼红肿,云发不整,衣裙淡素。但美人胚子永远脱不了美,咸丰看见她,忽然想起一句话“梨花一枝春带雨”。
“皇上吉祥。”
懿贵妃的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个劲地往下落。咸丰心头一酸:
“爱妃快来坐在朕的身边。”
懿贵妃便依偎着咸丰坐下来,懿贵妃用纤纤玉手轻轻地拨弄咸丰的头发,无限柔情全写在脸上。咸丰见她温顺得像只小猫,不由得想起几年前,两人恩恩爱爱之情景,旧时情重温心头,品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半晌,两个人都没有说话。
看到懿贵妃悲痛的面容,咸丰有点内疚了。这位妙人儿,当时曾让他日思夜想,神魂颠倒,也曾给咸丰带来莫大的喜悦。爱妃为皇宫生了大阿哥,他当时那个兴奋劲儿不亚于自己登基时的感受。咸丰爱过她、感激过她,可后来也冷落过她。在咸丰的记忆里,她虽有贵妃之名,但似乎有一两年没宠幸过她了,可怜的美人,正是年轻美景,却一个人独守空房,孤灯长夜,她是多么难熬啊。
想到这里,咸丰不禁抬起手来,为懿贵妃轻轻抹去泪水,可皇上这一抹,她的泪水更多了,像泉水一样往外涌。
这是喜泪,是激动之泪。懿贵妃暗自高兴小安子就是鬼点子多,这个法儿太妙了,已经发挥作用了,看来皇上动心了,自己有重新得势的可能。
“阿玛,阿玛。”
原来,小皇子每日从书房回来,都先到乾清宫问一问阿玛的病情,然后再去坤宁宫给皇后请安,在皇后那儿用膳以后,才回弘德宫。今天依然如此,他和太监张文亮刚走到皇上寝宫门口,侍寝的太监便报告了一个喜讯:
“大阿哥吉祥,皇上已经痊愈了,奴才这便禀告皇后娘娘去。”
原来,皇后也是每天和懿贵妃一样,和几个嫔妃在乾清宫掉泪。刚才她忽然想起大阿哥快下学了,她便回坤宁宫吩咐用膳之事,皇上病了,她更要悉心照料好大阿哥。谁知她刚一离开这儿,皇上便醒了。
大阿哥听说阿玛痊愈了,他忘了这几天乾清宫中不许大声说话,一边跑,一边叫。咸丰一见宝贝皇子来了,喜出望外,几天不见,好像皇子吃胖了一点儿。他连忙推开怀中的懿贵妃,双臂一张,将大阿哥揽在怀里。
“告诉阿玛,这几天都学了些什么,背一段来听听。”
“回阿玛,阿哥今日学了《论语》,子曰‘逝者如斯夫’。李师傅说,时间一瞬即逝,一去不复返,所以要抓紧时间,努力学
“嗯,好;好阿哥。”
咸丰见皇于如此刻苦学习,又如此乖巧,心里更高兴,他一手揽着阿哥,一手拉着懿贵妃的手,一家三口沉浸在幸福之中。
咸丰又经过几大的精心调养,身体已基本恢复健康,这几日皇后、懿贵妃、丽妃、寿贵人轮流来请安、探望,他也觉得挺奇怪,皇后及其他嫔妃来时,他固然高兴,但一点儿都不激动,可每当懿贵妃来时,他总是眼前一亮,急切地盼她发出淡淡的一笑。那微笑多么迷人,往日的那种尖酸刻薄之神情荡然无存,仿佛她已脱胎换骨,换了另外一个人似的。
又过几日,皇族成员及大臣们也纷纷来看望皇上,最先来的是咸丰的两个弟弟,六王爷奕诉,即恭亲王。七王爷奕儇,即醇亲王。兄弟相聚,手足深情不必细说。他们谈话的主题自然是国家大事。
“皇上,近来太平军活动十分猖獗,军机处报,太平军已攻占安徽安庆,沿江一带,贼于妖言惑众。”
恭亲王在皇上生病期间,依照道光遗旨,辅佐朝政,奏折主要是他批阅的。这个奕诉,才华横溢,但总觉得郁郁不得志。一方面,他与咸丰是至亲,亲情甚浓,另一方面,他又十分小心,提防着咸丰。说来话长,咸丰生母孝淑睿皇后早逝,道光便把四皇子奕泞,即咸丰交与静贵妃抚养,这位静贵妃即六皇子奕诉之生母康慈皇后。康慈善良敦厚,对奕泞、奕诉一样疼爱,甚至有时宁愿委屈奕诉,也不愿让奕泞感到有一丝一毫的不快。道光宾天以前,两位皇子均使道光很满意,奕泞生性温和,仁慈善良,奕诉博学聪明,雄俊刚毅,康慈皇后并不偏袒任何一个,结果奕泞即位,奕诉为辅佐亲王,兄弟俩关系还算融洽,但恭亲王心中仍有戒备。这几日,他代咸丰批奏章,生怕自己处理不好,皇上不高兴,于是接着说:
“臣不才,难以胜任,皇上圣体见愈,从明日起,皇上亲批奏章,何如?”
“也好,朕睡了数日,甚感急问,从明日起,朕可以上朝了。
这几日,六弟日夜操劳,朕不能感激。”
咸丰的确很感激这位聪明、多才的弟弟,若不是老六辅佐朝政,哪有咸丰的今日。他的七弟奕儇,即懿贵妃的妹婿,生性胆小怕事,不胜委以重任,这兄弟几个,咸丰最器重老六奕诉。
咸丰重新上朝,每日批阅奏章,但他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有时竟趴在案几上睡着了。他知道,身体每况愈下并非好兆头,可他必须撑下去,这大清的江山可不能没人掌舵。有时,早上一起身,便感四肢乏力,头脑发胀,无力动静,于是,他并不是每天都上朝,遇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需要召见大臣们,群策群力才能完成的,他才下谕上朝,更多的时候是他让人把奏章送来,他倚在龙榻上批阅奏折。
自从上次咸丰昏厥以来,皇后与懿贵妃每日都来向皇上问安。有时,皇上心情好一点,他便留下皇后和懿贵妃陪自己批阅奏章。皇后钮祜禄氏虽是名门闺秀,饱读诗书,吟歌作赋,无所不通,但她生在名门,长在深闺,对外界事物知之甚少,对政治运动丝毫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政盲”。每逢咸丰留她坐陪时,她总是平平静静地坐着,并不发一句话,犹如一尊菩萨。时间一长,咸丰有些厌了,一个大活人如木雕花雕一般,闷死人了。有一次,咸丰为赈灾一事绞尽脑汁,不得妥当之策,他想征询一下皇后的意见,便向皇后说道:
“河北、河南一带黄河决堤,百姓流离失所,无衣无食,可国府空虚,何以赈灾?”
谁知那位尊贵的皇后竟回了一句:
“无衣无食,甚是焦急,从明日起,后宫各殿膳食减少几样
菜,挪出银两以赈灾矣。”
咸丰苦笑了一下:尊贵的皇后呀,你哪知灾区之广,灾民之多,几十万人吃不上饭,后宫各殿能省多少饭菜?还不够一个村庄的人填牙缝的。别说治本,就是标也不够治的呀。咸丰刚登基的时候,也不知道天下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一些大臣们纷纷进言,描述了灾民之惨状,当他听说河南某县盛行父母吃自己的死孩子时,他震惊了,原来百姓如此之艰苦。应该说,咸丰皇帝还算是能体恤百姓的,他曾下令动用国库赈灾,也曾下令让地方官衙减免皇税。但是,战争频繁,南面是太平军起义,北面是捻军奋起,清兵连吃败仗,国库空虚,加之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他也无力回天。
恭亲王辅佐朝政,军机处由他一手掌管,很少来看咸丰。七王爷奕儇倒是经常来,但他是个饭桶,又圆又滑,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咸丰根本就不指望他。皇后一席话,使咸丰失望了,历朝历代都不允许后妃们参政,但咸丰心力推悴,总希望能有一个可靠的人为他出谋划策。于是,他把头转向懿贵妃,希望她能发表一下高见。
懿贵妃还是叫叶赫·兰儿的时候,随父亲在安徽合肥生活过,幼时家境尚好,父亲便让兰儿在私塾里读了几年书,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艰难,兰儿只好辍学,在家帮母亲缝缝补补。她这27年的人生道路十分曲折,从平民开始,到秀女、贵人、嫔、妃。
贵妃、嫔妃,优越的日子她有过,平民的辛酸苦辣她也尝过,尤其是父亲去逝,与母亲扶柩回京,半路上不名分文,小弟弟饿得直哭,兰儿永远忘不了。
咸丰此时目示懿贵妃,就是希望她能从百姓的立场出发,向皇上献一点良策。这个天赐的良机可不能错过,叶赫兰儿能否有出头之日,这可是关键一环。懿贵妃沉思片刻,开口了:
“依奴婢之见,赈灾不一定要动用国库。皇上有所不知,百姓曾传‘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这些官吏很少有不贪的,他们拿着国家的俸禄,却向百姓掏腰包,每年从民间都可以捞到大量财物,他们的财产聚起来是国库的几倍。现在灾区百姓甚苦,何不下谕查除贪官污吏,将他们财产充公,以赈灾民。”
“好,爱妃之言极是,朕这便起拟朱谕,在全国范围内查除贪官污吏,以赈灾区。”
圣旨一下,果然奏效,大臣们自知平日敛财过甚,有的以赈灾为名,捐衣捐粮,然后是总督、知府等各级官吏纷纷响应,这一来,也确实起到了赈灾的作用,不能不说是懿贵妃当年的一点成绩。
从此以后,咸丰有意或无意地让懿贵妃参与批阅奏章,开始只是让她出出主意,听取她的建议,后来干脆让她代笔,皇上落个悠闲自在。大臣们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咸丰那苍劲有力的字体变得又纤细又工整,开始,大臣们认为是皇后仪笔。清朝自开国以来,从皇太极天聪,到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还从未有过后宫参与朝政的先例,此时,突然冒出个女人参政,大臣们纷纷不满,他们竟不知代笔批阅奏章的不是皇后,而是大阿哥的生母懿贵妃。应该说,从咸丰十一年起,慈禧便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为她以后能在辛西政变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是咸丰无意中把她推上了宫殿中的宝座,为她50年的政治生涯开辟了道路。
懿贵妃每天准时去皇上寝宫帮助咸丰批阅奏章,她忽略了与皇子的感情交流,也无暇顾及小皇子。载淳与生母也就更疏远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似乎只知道皇后是他的额娘,对于生母他几乎淡忘了。这是慈禧与同治母子隔阂的起点,后来愈演愈烈,以及反目成仇。皇后自知在政治上不能帮皇上什么忙,她尽量地
安排好后宫一切事务,让咸丰有一个愉快、宽松的生活环境,这使得咸丰更敬这位宽厚仁慈、心地善良的皇后。咸丰觉得皇后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而懿贵妃则给了他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一后一妃支持着咸丰,他也觉得很幸福。
累了一天,懿贵妃回到储秀宫,往软榻上一躺,连句话也不想说。安德海悄悄地走近,送上一杯热茶或一杯热奶,再递上一条热毛巾,他要尽自己的能力,效忠主子。
“娘娘吉祥,要不要让奴才给主于捶捶背?”
安德海见懿贵妃恢复了一点儿体力,献媚地问懿贵妃。
“她们呢?”
懿贵妃是在间几个传寝的宫女们。
“她们去内务府量衣服去了。主子有何吩咐?”
宫女们一年四季各做两套衣服,由于宫女多是13至十八九岁的女孩子,身体长得快,一般每年都要做新衣服。这天懿贵妃想起了问她们,也真巧,她们不在。安德海见懿贵妃似乎想做什么,便接着说:
“主子有什么事儿,奴才这便喊她们去。”
“算了,躺一会儿就行了。”
懿贵妃闭上了双眼,不一会儿,她又问:
“她们还没来吗?”
“回主子,她们还没来,该回来了呀,这些姑娘们见主子你宽容便放肆起来,该掌嘴。”
在懿贵妃听来,安德海这话有些讽刺她的意思,因为自己对宫女们一向苛刻。几年前,她置两位宫女于死地之事且不说,单就上个月处罚一位宫女的事,她懿贵妃就算不上宽容之人。
上个月,有一位宫女一个人在小花园里偷偷哭泣,正巧被懿贵妃撞见了,懿贵妃不由得怒气冲天,好大的胆,这不是明摆着找死吗?宫中有个规定,宫女们要“行不回头,笑不露齿”,走路时要大大方方的走,不许头左右乱摇,更不许回头乱看;笑时不允许出声,不许露出牙来,多高兴的事儿,也只能抿嘴一笑。脸总要笑吟吟地带着喜气;多痛苦,也不许哭丧着脸。这是每个宫女都必须做到的。可今天这位姑娘竟敢在宫中哭泣,岂不该打。
懿贵妃一怒之下,把小宫女拉到面前,把她往地上一掷:
“该死的奴才,胆大妄为,在宫中嚎叫,掌嘴50下。”
那宫女可怜兮兮地跪在地上,轮起双手,掌自己的嘴。懿贵妃嫌她自己打得不够狠,便唤来安德海:
“安公公,你看该怎么处置她?”
懿贵妃是借安德海之手来狠狠地惩罚小宫女,因为懿贵妃早就发现这个姑娘每次见到安德海时,神情总是不大对劲,连懿贵妃也说不清楚自己是否在吃醋。
安德海一听懿贵妃让他拿主意,他还真为难了,处罚轻了吧,懿贵妃大怒,吃不了兜着走;处罚重了吧,确实有点不舍得。这小宫女平日里小嘴可甜了,安公公长,安公公短的,特别是她那双明亮的眼睛真让安德海不忍伤害她。安德海实在想不出万全之策,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娘娘息怒,依奴才之见,不如鞭挞20下,撵出宫去,或打发给一位公公。”
懿贵妃一听乐了,她不会把小姑娘撵出宫的,这姑娘如花似玉,又在宫中调教几年,到了宫外,嫁个好人家不愁,她休想!
还是把她打发给一位公公,一生一辈过生不如死的生活。于是这位年仅17岁的姑娘,嫁给了一个60岁的太监。这事后来被皇后知道了,她半真半假地埋怨:
“好端端的一位姑娘,竟被小安于给毁了终生。”
懿贵妃知道皇后埋怨的是自己,但又不好发作,只好作罢。
今日安德海称赞她对宫女宽宏大度,在懿贵妃听来并不顺耳。其实,安德海并无讽刺之意,他敢吗?他不敢,他也不会。
安德海发觉自己拍马屁竟拍到了马脚上,不用懿贵妃发话,他便扑通一声跪在主子的面前,两手左右开弓,打得满脸火辣辣的:
“小安子该打,小安子该打。”
他边掌自己的嘴,口中边念念有词,打了一会儿,他发觉懿贵妃态度已缓和多了,便又说:
“打死你这个狗奴才,看你以后还惹不惹主子生气。”
“算了,住手吧。”
懿贵妃终于发话了,她实在不忍心让自己心腹太监被自己如此严惩,细想起来,安德海也没犯什么大错,不就是说错了一句话吗?那也是为了讨好自己而失言的,这奴才总的来说是忠心耿耿的,后宫1000多太监中再也找不到第二条这样的“狗”了。对安德海要把握分寸,以便以后继续为自己卖命。
“小安子,给我捶捶腰。”
懿贵妃一坐就是大半天,坐得腰酸背痛,刚才,她是想让宫女给捶一捶,无奈宫女到内务府去了。她实在酸疼得难以支撑,便让安德海给捶捶腰。
问了几声,仍没有回话,太监急了,顾不上礼节,上前便掀开轿帘。
“万岁爷,万岁爷。”
只见咸丰双目紧闭,牙关紧咬,御前太监一看大事不妙,连令轿夫迅速将咸丰抬回寝宫,又令两个小太监飞速跑去请太医。
太医飞奔咸丰寝宫时,咸丰已苏醒,皇后及各嫔妃正围着自己抹眼泪。太医跪在床前给咸丰把了脉,言万岁爷昏厥仍积劳所至,需要静养。
乾清宫慌乱了一天,第二大便依照太医的吩咐,任何人,包括皇后都不得随便出入,太监。宫女们走路要轻轻的,不允许发出声音。咸丰昏昏沉沉睡了三天,到了第四天早上,他让传寝太监将他扶起来半倚在龙榻上,他觉得头不再那么重了,恶心的感觉也消失了。他知道,这是大病初愈的象征,顿时,龙颜大悦。
突然从帘子外面传来低声的抽泣声,那泣声极弱,极弱,几乎听不出来,可这宫里既没有人敢说话,又没有人走动,哪怕针掉到地上,也能听到响声,咸丰不禁向侍寝太监问了一声:
“是谁在外面哭?”
“回万岁爷,是懿贵妃在哭。”
“懿贵妃?她什么时候来的?”
“自从万岁爷三天前昏睡,懿贵妃一直在外面候着,她的眼泪已经流了整整三天了。”
一听太监这句话,咸丰感动了,自己昏昏沉沉地躺在龙榻上,没曾想还有一个妃子在帝外一直候了几天,而且眼泪一直没干。他被感动了,忙说:
“宣懿贵妃进来。”
“庶。”
帮贵妃轻轻地进来了,咸丰一看,心头顿时一热,这哪儿还是原来那个娇媚多姿,风韵婀娜的美人,这分明是一个哀哀怨怨、悲悲切切的泪人儿。只见她两腮滴泪,杏眼红肿,云发不整,衣裙淡素。但美人胚子永远脱不了美,咸丰看见她,忽然想起一句话“梨花一枝春带雨”。
“皇上吉祥。”
懿贵妃的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个劲地往下落。咸丰心头一酸:
“爱妃快来坐在朕的身边。”
懿贵妃便依偎着咸丰坐下来,懿贵妃用纤纤玉手轻轻地拨弄咸丰的头发,无限柔情全写在脸上。咸丰见她温顺得像只小猫,不由得想起几年前,两人恩恩爱爱之情景,旧时情重温心头,品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半晌,两个人都没有说话。
看到懿贵妃悲痛的面容,咸丰有点内疚了。这位妙人儿,当时曾让他日思夜想,神魂颠倒,也曾给咸丰带来莫大的喜悦。爱妃为皇宫生了大阿哥,他当时那个兴奋劲儿不亚于自己登基时的感受。咸丰爱过她、感激过她,可后来也冷落过她。在咸丰的记忆里,她虽有贵妃之名,但似乎有一两年没宠幸过她了,可怜的美人,正是年轻美景,却一个人独守空房,孤灯长夜,她是多么难熬啊。
想到这里,咸丰不禁抬起手来,为懿贵妃轻轻抹去泪水,可皇上这一抹,她的泪水更多了,像泉水一样往外涌。
这是喜泪,是激动之泪。懿贵妃暗自高兴小安子就是鬼点子多,这个法儿太妙了,已经发挥作用了,看来皇上动心了,自己有重新得势的可能。
“阿玛,阿玛。”
原来,小皇子每日从书房回来,都先到乾清宫问一问阿玛的病情,然后再去坤宁宫给皇后请安,在皇后那儿用膳以后,才回弘德宫。今天依然如此,他和太监张文亮刚走到皇上寝宫门口,侍寝的太监便报告了一个喜讯:
“大阿哥吉祥,皇上已经痊愈了,奴才这便禀告皇后娘娘去。”
原来,皇后也是每天和懿贵妃一样,和几个嫔妃在乾清宫掉泪。刚才她忽然想起大阿哥快下学了,她便回坤宁宫吩咐用膳之事,皇上病了,她更要悉心照料好大阿哥。谁知她刚一离开这儿,皇上便醒了。
大阿哥听说阿玛痊愈了,他忘了这几天乾清宫中不许大声说话,一边跑,一边叫。咸丰一见宝贝皇子来了,喜出望外,几天不见,好像皇子吃胖了一点儿。他连忙推开怀中的懿贵妃,双臂一张,将大阿哥揽在怀里。
“告诉阿玛,这几天都学了些什么,背一段来听听。”
“回阿玛,阿哥今日学了《论语》,子曰‘逝者如斯夫’。李师傅说,时间一瞬即逝,一去不复返,所以要抓紧时间,努力学
“嗯,好;好阿哥。”
咸丰见皇于如此刻苦学习,又如此乖巧,心里更高兴,他一手揽着阿哥,一手拉着懿贵妃的手,一家三口沉浸在幸福之中。
咸丰又经过几大的精心调养,身体已基本恢复健康,这几日皇后、懿贵妃、丽妃、寿贵人轮流来请安、探望,他也觉得挺奇怪,皇后及其他嫔妃来时,他固然高兴,但一点儿都不激动,可每当懿贵妃来时,他总是眼前一亮,急切地盼她发出淡淡的一笑。那微笑多么迷人,往日的那种尖酸刻薄之神情荡然无存,仿佛她已脱胎换骨,换了另外一个人似的。
又过几日,皇族成员及大臣们也纷纷来看望皇上,最先来的是咸丰的两个弟弟,六王爷奕诉,即恭亲王。七王爷奕儇,即醇亲王。兄弟相聚,手足深情不必细说。他们谈话的主题自然是国家大事。
“皇上,近来太平军活动十分猖獗,军机处报,太平军已攻占安徽安庆,沿江一带,贼于妖言惑众。”
恭亲王在皇上生病期间,依照道光遗旨,辅佐朝政,奏折主要是他批阅的。这个奕诉,才华横溢,但总觉得郁郁不得志。一方面,他与咸丰是至亲,亲情甚浓,另一方面,他又十分小心,提防着咸丰。说来话长,咸丰生母孝淑睿皇后早逝,道光便把四皇子奕泞,即咸丰交与静贵妃抚养,这位静贵妃即六皇子奕诉之生母康慈皇后。康慈善良敦厚,对奕泞、奕诉一样疼爱,甚至有时宁愿委屈奕诉,也不愿让奕泞感到有一丝一毫的不快。道光宾天以前,两位皇子均使道光很满意,奕泞生性温和,仁慈善良,奕诉博学聪明,雄俊刚毅,康慈皇后并不偏袒任何一个,结果奕泞即位,奕诉为辅佐亲王,兄弟俩关系还算融洽,但恭亲王心中仍有戒备。这几日,他代咸丰批奏章,生怕自己处理不好,皇上不高兴,于是接着说:
“臣不才,难以胜任,皇上圣体见愈,从明日起,皇上亲批奏章,何如?”
“也好,朕睡了数日,甚感急问,从明日起,朕可以上朝了。
这几日,六弟日夜操劳,朕不能感激。”
咸丰的确很感激这位聪明、多才的弟弟,若不是老六辅佐朝政,哪有咸丰的今日。他的七弟奕儇,即懿贵妃的妹婿,生性胆小怕事,不胜委以重任,这兄弟几个,咸丰最器重老六奕诉。
咸丰重新上朝,每日批阅奏章,但他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有时竟趴在案几上睡着了。他知道,身体每况愈下并非好兆头,可他必须撑下去,这大清的江山可不能没人掌舵。有时,早上一起身,便感四肢乏力,头脑发胀,无力动静,于是,他并不是每天都上朝,遇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需要召见大臣们,群策群力才能完成的,他才下谕上朝,更多的时候是他让人把奏章送来,他倚在龙榻上批阅奏折。
自从上次咸丰昏厥以来,皇后与懿贵妃每日都来向皇上问安。有时,皇上心情好一点,他便留下皇后和懿贵妃陪自己批阅奏章。皇后钮祜禄氏虽是名门闺秀,饱读诗书,吟歌作赋,无所不通,但她生在名门,长在深闺,对外界事物知之甚少,对政治运动丝毫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政盲”。每逢咸丰留她坐陪时,她总是平平静静地坐着,并不发一句话,犹如一尊菩萨。时间一长,咸丰有些厌了,一个大活人如木雕花雕一般,闷死人了。有一次,咸丰为赈灾一事绞尽脑汁,不得妥当之策,他想征询一下皇后的意见,便向皇后说道:
“河北、河南一带黄河决堤,百姓流离失所,无衣无食,可国府空虚,何以赈灾?”
谁知那位尊贵的皇后竟回了一句:
“无衣无食,甚是焦急,从明日起,后宫各殿膳食减少几样
菜,挪出银两以赈灾矣。”
咸丰苦笑了一下:尊贵的皇后呀,你哪知灾区之广,灾民之多,几十万人吃不上饭,后宫各殿能省多少饭菜?还不够一个村庄的人填牙缝的。别说治本,就是标也不够治的呀。咸丰刚登基的时候,也不知道天下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一些大臣们纷纷进言,描述了灾民之惨状,当他听说河南某县盛行父母吃自己的死孩子时,他震惊了,原来百姓如此之艰苦。应该说,咸丰皇帝还算是能体恤百姓的,他曾下令动用国库赈灾,也曾下令让地方官衙减免皇税。但是,战争频繁,南面是太平军起义,北面是捻军奋起,清兵连吃败仗,国库空虚,加之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他也无力回天。
恭亲王辅佐朝政,军机处由他一手掌管,很少来看咸丰。七王爷奕儇倒是经常来,但他是个饭桶,又圆又滑,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咸丰根本就不指望他。皇后一席话,使咸丰失望了,历朝历代都不允许后妃们参政,但咸丰心力推悴,总希望能有一个可靠的人为他出谋划策。于是,他把头转向懿贵妃,希望她能发表一下高见。
懿贵妃还是叫叶赫·兰儿的时候,随父亲在安徽合肥生活过,幼时家境尚好,父亲便让兰儿在私塾里读了几年书,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艰难,兰儿只好辍学,在家帮母亲缝缝补补。她这27年的人生道路十分曲折,从平民开始,到秀女、贵人、嫔、妃。
贵妃、嫔妃,优越的日子她有过,平民的辛酸苦辣她也尝过,尤其是父亲去逝,与母亲扶柩回京,半路上不名分文,小弟弟饿得直哭,兰儿永远忘不了。
咸丰此时目示懿贵妃,就是希望她能从百姓的立场出发,向皇上献一点良策。这个天赐的良机可不能错过,叶赫兰儿能否有出头之日,这可是关键一环。懿贵妃沉思片刻,开口了:
“依奴婢之见,赈灾不一定要动用国库。皇上有所不知,百姓曾传‘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这些官吏很少有不贪的,他们拿着国家的俸禄,却向百姓掏腰包,每年从民间都可以捞到大量财物,他们的财产聚起来是国库的几倍。现在灾区百姓甚苦,何不下谕查除贪官污吏,将他们财产充公,以赈灾民。”
“好,爱妃之言极是,朕这便起拟朱谕,在全国范围内查除贪官污吏,以赈灾区。”
圣旨一下,果然奏效,大臣们自知平日敛财过甚,有的以赈灾为名,捐衣捐粮,然后是总督、知府等各级官吏纷纷响应,这一来,也确实起到了赈灾的作用,不能不说是懿贵妃当年的一点成绩。
从此以后,咸丰有意或无意地让懿贵妃参与批阅奏章,开始只是让她出出主意,听取她的建议,后来干脆让她代笔,皇上落个悠闲自在。大臣们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咸丰那苍劲有力的字体变得又纤细又工整,开始,大臣们认为是皇后仪笔。清朝自开国以来,从皇太极天聪,到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还从未有过后宫参与朝政的先例,此时,突然冒出个女人参政,大臣们纷纷不满,他们竟不知代笔批阅奏章的不是皇后,而是大阿哥的生母懿贵妃。应该说,从咸丰十一年起,慈禧便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为她以后能在辛西政变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是咸丰无意中把她推上了宫殿中的宝座,为她50年的政治生涯开辟了道路。
懿贵妃每天准时去皇上寝宫帮助咸丰批阅奏章,她忽略了与皇子的感情交流,也无暇顾及小皇子。载淳与生母也就更疏远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似乎只知道皇后是他的额娘,对于生母他几乎淡忘了。这是慈禧与同治母子隔阂的起点,后来愈演愈烈,以及反目成仇。皇后自知在政治上不能帮皇上什么忙,她尽量地
安排好后宫一切事务,让咸丰有一个愉快、宽松的生活环境,这使得咸丰更敬这位宽厚仁慈、心地善良的皇后。咸丰觉得皇后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而懿贵妃则给了他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一后一妃支持着咸丰,他也觉得很幸福。
累了一天,懿贵妃回到储秀宫,往软榻上一躺,连句话也不想说。安德海悄悄地走近,送上一杯热茶或一杯热奶,再递上一条热毛巾,他要尽自己的能力,效忠主子。
“娘娘吉祥,要不要让奴才给主于捶捶背?”
安德海见懿贵妃恢复了一点儿体力,献媚地问懿贵妃。
“她们呢?”
懿贵妃是在间几个传寝的宫女们。
“她们去内务府量衣服去了。主子有何吩咐?”
宫女们一年四季各做两套衣服,由于宫女多是13至十八九岁的女孩子,身体长得快,一般每年都要做新衣服。这天懿贵妃想起了问她们,也真巧,她们不在。安德海见懿贵妃似乎想做什么,便接着说:
“主子有什么事儿,奴才这便喊她们去。”
“算了,躺一会儿就行了。”
懿贵妃闭上了双眼,不一会儿,她又问:
“她们还没来吗?”
“回主子,她们还没来,该回来了呀,这些姑娘们见主子你宽容便放肆起来,该掌嘴。”
在懿贵妃听来,安德海这话有些讽刺她的意思,因为自己对宫女们一向苛刻。几年前,她置两位宫女于死地之事且不说,单就上个月处罚一位宫女的事,她懿贵妃就算不上宽容之人。
上个月,有一位宫女一个人在小花园里偷偷哭泣,正巧被懿贵妃撞见了,懿贵妃不由得怒气冲天,好大的胆,这不是明摆着找死吗?宫中有个规定,宫女们要“行不回头,笑不露齿”,走路时要大大方方的走,不许头左右乱摇,更不许回头乱看;笑时不允许出声,不许露出牙来,多高兴的事儿,也只能抿嘴一笑。脸总要笑吟吟地带着喜气;多痛苦,也不许哭丧着脸。这是每个宫女都必须做到的。可今天这位姑娘竟敢在宫中哭泣,岂不该打。
懿贵妃一怒之下,把小宫女拉到面前,把她往地上一掷:
“该死的奴才,胆大妄为,在宫中嚎叫,掌嘴50下。”
那宫女可怜兮兮地跪在地上,轮起双手,掌自己的嘴。懿贵妃嫌她自己打得不够狠,便唤来安德海:
“安公公,你看该怎么处置她?”
懿贵妃是借安德海之手来狠狠地惩罚小宫女,因为懿贵妃早就发现这个姑娘每次见到安德海时,神情总是不大对劲,连懿贵妃也说不清楚自己是否在吃醋。
安德海一听懿贵妃让他拿主意,他还真为难了,处罚轻了吧,懿贵妃大怒,吃不了兜着走;处罚重了吧,确实有点不舍得。这小宫女平日里小嘴可甜了,安公公长,安公公短的,特别是她那双明亮的眼睛真让安德海不忍伤害她。安德海实在想不出万全之策,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娘娘息怒,依奴才之见,不如鞭挞20下,撵出宫去,或打发给一位公公。”
懿贵妃一听乐了,她不会把小姑娘撵出宫的,这姑娘如花似玉,又在宫中调教几年,到了宫外,嫁个好人家不愁,她休想!
还是把她打发给一位公公,一生一辈过生不如死的生活。于是这位年仅17岁的姑娘,嫁给了一个60岁的太监。这事后来被皇后知道了,她半真半假地埋怨:
“好端端的一位姑娘,竟被小安于给毁了终生。”
懿贵妃知道皇后埋怨的是自己,但又不好发作,只好作罢。
今日安德海称赞她对宫女宽宏大度,在懿贵妃听来并不顺耳。其实,安德海并无讽刺之意,他敢吗?他不敢,他也不会。
安德海发觉自己拍马屁竟拍到了马脚上,不用懿贵妃发话,他便扑通一声跪在主子的面前,两手左右开弓,打得满脸火辣辣的:
“小安子该打,小安子该打。”
他边掌自己的嘴,口中边念念有词,打了一会儿,他发觉懿贵妃态度已缓和多了,便又说:
“打死你这个狗奴才,看你以后还惹不惹主子生气。”
“算了,住手吧。”
懿贵妃终于发话了,她实在不忍心让自己心腹太监被自己如此严惩,细想起来,安德海也没犯什么大错,不就是说错了一句话吗?那也是为了讨好自己而失言的,这奴才总的来说是忠心耿耿的,后宫1000多太监中再也找不到第二条这样的“狗”了。对安德海要把握分寸,以便以后继续为自己卖命。
“小安子,给我捶捶腰。”
懿贵妃一坐就是大半天,坐得腰酸背痛,刚才,她是想让宫女给捶一捶,无奈宫女到内务府去了。她实在酸疼得难以支撑,便让安德海给捶捶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