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39节
“六额附,朕并不想说上午说的那些话,朕另有话可说。”
一个“六额附”叫得景寿魂不附体,在皇宫里,皇上是至高无尚的,所有的大臣,包括他的皇叔、姑父、舅舅之类人物,都应以“臣”自称,皇上称他们都是“爱卿”,而不能直称“叔。舅”之类。小载淳学着父皇称“朕”,却没人教他怎么称“额附”。
皇太后发了话:
“六额附起来吧,以后教皇上怎么称呼便是。皇上,你有何谕旨?”
小皇上抬头看了看大臣们,又看了看亲皇额娘,他终于鼓足勇气,冲出一句:“朕封皇额娘为母后皇太后,封亲皇额娘为圣母皇太后。”
小皇上一言既出,即圣旨,不可违也。他的第一道圣旨可把大臣们给震惊了,但又无人敢违逆圣旨。大臣们心中暗自叫苦,懿贵妃摇身一变,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因母后皇太后住在东暖阁,圣母皇太后住在西暖阁,后人们称钮祜禄氏为“东太后”,称叶赫那拉氏为“西太后”,合称“两宫太后”。
第四章 辛酋政变投机得势 三、“苦肉计”秘密回京
两宫太后势单力薄,小安子施演“苦内计”秘密回京搬来了恭亲王。righ
小皇帝即位后,哄哄乱乱闹了几天。这几天载淳被八位大臣和两位母后摆布得就像一个木头人似的。一会儿是“大殓”礼,一会儿是祭告天地宗庙,一会儿招见群臣,一会儿拜见太后。小皇上几乎不耐烦了,可张文亮一个劲地劝他:
“万岁爷是一国之君,勤政爱民乃天子之责也。”
对于张文亮的称号,他也很不习惯,甚至感到别扭。过去,张文亮称他“大阿哥”,顺耳又亲切,自从载淳登了基,“大阿哥”变成了“万岁爷”,显得疏远而冷淡。载淳曾不止一次地让张文亮仍称“大阿哥”,可张文亮吓得直磕头:
“万岁爷,你还是饶了奴才吧,打死奴才,奴才也不敢乱称一气。”
小皇上觉得人们都很敬畏他,闹得他一点都不自在。六岁的小皇上在张文亮的悉心照料下,总算把几个大场面应付了下来,东太后很是感激谙达张文亮。她心中也暗暗高兴,六岁的小儿能如此乖巧,堪称人君,起码,他坐在龙椅上时一动也不动,一脸的严肃,摆架式也好,做模样也好,他摆的装的都很像,大臣们向他磕头,他居然会说:
“爱卿平身。”
西太后也庆幸自己生个乖儿子,在最关键的时刻,封她为“圣母皇太后”,气得八大臣哑口无声,乐得自己心花怒放。小皇上往龙椅上一坐,她便觉得沾沾自喜。儿子顺利登了基,又封自己为太后,下一步可不是在太后宝座上享清福。这位27岁的年轻皇太后,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她要大展宏图,做一番“伟业”,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日,八大臣依然拜见皇上,六岁小儿早已跟张文亮到后花园去捉蝈蝈去了。对于小皇上来说,捉蝈蝈远比接受别人的磕头更好玩。
显然,肃顺很不高兴,其实,他也不想让这个幼童参与什么朝政,他老谋深算,他知道皇上贪玩,两宫太后势必代他行事,肃顺绝对不乐意野心勃勃的西太后掌握实权。事实上,皇上即位后,是八大臣与两宫太后来争夺实权。
起初,以肃顺、端华、载垣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擅专朝政,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可这几天后,他们明显感到了对手的强劲,这使得他们不敢掉以轻心。
东太后本来并不十分欣赏西太后的为人,东太后觉得叶赫那拉氏为人奸滑,投机钻营。当年,叶赫那拉氏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秀女时,她竭力讨皇后的欢心,使得皇后一时心软,在咸丰面前说了她的不少好话。后来叶赫那拉氏得宠后,特别是生了大阿哥后,她的眼里再也没有皇后了。为了拉拢大阿哥,她们俩也曾明争暗斗过。不过,今日不比当初,那时咸丰健在,两个女人都没有生存的威胁,如今大行皇帝抛下两个年轻的寡妇,带着一个
六岁小儿,孤儿寡母的,无依无靠,她们应齐心协力,辅政幼主。两宫太后心里都十分明白这一点,不过,对于这联合起来共同对外政策,西太后更积极。
“姐姐,肃顺和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他们以顾命大臣之名义,凡事不通知咱们,我看,早晚有一天,他们会吞了咱们。
皇上还小,祖宗的基业可不能断送在他们手上啊。”
东太后一听也是这个理,她们密商了半天,便和肃顺等八大臣开始“摆牌”了。
“肃中堂,皇上还小,尚不能亲政,以后凡拟谕旨,须通知两宫太后,不得有违。”
东太后先发了话。肃顺当时为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此人博学多识,确有才干,在皇族中为佼佼者,但他恃才自傲,妄狂自大,不甚得人心。东太后对他也怀有戒备之心,而肃顺对东太后倒是十分尊敬,听东太后这么一讲,他迅速和载垣、端华等人商议片刻,便答应了东太后的要求。谁知西太后接着说:
“以后拟谕旨,须经两宫太后钤印,方可生效。”
肃顺心想:
“西太后呀,西太后,你不要逼人大甚,更不要得寸进尺,你登上太后宝座才几日,就想揽权。”
肃顺明显地流露出不满,他沉吟片刻,并不发话。东太后见局势僵持,便出来打圆场:
“两宫大后只是钤印,以表示我们过目了,并不一定提什么意见。肃中堂,就这么决定了吧。”
东太后之言合情合理,肃顺再也不好说什么。就这样,皇上即位实际上变成了“垂帘辅政,兼而有之”。
两宫太后提出在八大臣代拟的谕旨上钤印,一枚印是咸丰传给东太后的“御赏”印,盖在谕旨的起头;另一枚便是咸丰临终前交给西太后的“同道堂”印,钤印在末尾。只有同时盖上这两枚印,谕旨才能发下去。这实际上形成了顾命大臣和两宫太后互相牵制的局面。
却说,咸丰一行人热河避难时,恭亲王奕诉留在京城与英法联军谈判,他虽早年就与洋人打过交道,他的岳父桂良也竭力帮助恭亲王从中斡旋,无奈清朝早已腐败,英法俄美等侵略者趁机掠夺中国,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清军无力抵抗,奕诉奏明皇上,便与英法签定了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卖国求荣。一些王公大臣就此大作文章,纷纷攻击奕诉,于是,皇族内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这就是肃顺、端华、载垣等八大臣对奕诉、西太后之间的殊死搏斗,最终鹿死谁手,尚未见分晓。
咸丰皇上宾天,八大臣先颁喜诏,后颁哀诏,立即引起了在京大臣们的不满,恭亲王奕诉,醇郡王奕儇等人议论纷纷:
“先皇驾崩,我等未在面前,幼主登基,我等全然不晓,看来肃顺与怡亲王、郑亲王是想左右朝政。”
他们正在议论之时,谕旨到,大臣们忙接旨,打开圣旨一看,谕旨上居然多了两枚印章,奕诉等人马上明白了,两宫大后已争夺了一定的权力,他不禁心动了。何不请求承德奔丧,以便联络两宫太后,共同牵制八位顾命大臣?主意一定,恭亲王便拟了一道奏章,急报热河,没几天,奉章批文便转发下来了,只推说国丧期间,京师重守,留守要紧,切勿赴承德奔丧。
奕诉一看,肺都气炸了,肃顺老奸巨猾,生怕恭亲王到承德搅乱了他的美梦,百般阻拦奔丧,可怎么两宫太后也这么糊涂,居然还钤印其上。奕诉有所不知,两宫太后虽然亲阅谕旨,但她们对外面的事情毕竟知之甚少,有很多事情,八大臣是瞒天过海,背着她们干的。当恭亲王请求奔丧的奏章到时,两宫太后并
不知实情。肃顺召集八大臣商谈:
“恭亲王想借奔丧之名义,来热河与两宫太后商讨大事。绝不能让鬼子六来,他诡计多端,为人险诈,必须设法阻拦他才行。”
端华也非常赞同肃顺的观点,他说:
“如何阻拦呢?”
载垣刚才一直没说话,这会儿他似乎考虑成熟了,便开口道:
“不能告诉两宫太后实情,只讲京城的大臣们纷纷要求承德奔丧,人数之多,实属罕见,两宫太后便要考虑京师重地,不可空虚,势必阻拦,这叫一举两得,加上两枚钤印,不怕鬼子六不信。”
密谋以后,他们立即找到了两宫太后,你唱我和地讲了一通。西太后正在沉思不语,东太后开口了:
“也好,让他们安心留守京城。”
就这样,八大臣把预先拟好的谕旨拿了出来,东太后拿出那枚“御赏”印,轻而易举地盖了上去。西太后阻拦不成,只好硬着头皮加上了“同道堂”印。西太后暂时还不愿和皇太后翻脸,她知道自己的政治羽翼不够丰满,还必须借助东太后的实力扩大自己的领域,所以,尽管西太后对东太后简单的头脑、草率的做法很不满意,她也不便发作。
西大后回到寝宫,唉声叹气,坐卧不宁,细心的安德海马上察觉出西太后有心事,便讨好地问:
“主于是不是太累了,怎么脸色这么难看?”
“不,你跪安吧。”
“庶,主子有什么吩咐,马上叫一声奴才便是。”
西太后越想刚才之事,越觉得有些蹊跷,留京大臣又不是没长头脑,怎么可能一起来奔丧,他们深知责仕重大,怎肯轻易离京,莫不是肃顺从中做了什么手脚了吧。西太后再也坐不住了,她急忙宣召六额附景寿。
景寿是咸丰皇帝的六妹夫,即载淳的六姑夫。这个人胆小怕事,素来与西太后没什么意见,对西太后颇尊敬。
“六额附,你是咱自家人,我就不客气了,有什么便说什么。”
景寿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对于西太后的政治手腕,他是十分清楚的,依他的谨慎的处世哲学,他不愿意得罪任何一个有政治实力的人,他也不敢得罪任何一个人。他静静地坐在西太后的对面,等着西太后发话,以便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圆满地回答西太后的问题。
“先帝驾崩,幼主即位,你们八位顾命大臣,日夜操劳,我们姐妹俩甚感过意不去,以后能不劳驾你们的,我和皇太后就代劳了。”
景寿一听这话,明白了西太后在嫌八大臣碍手碍脚的,是想削弱他们的势力。但顾命之责是咸丰皇帝临终所托,景寿也不敢抗旨逃脱责任。他处在进退维谷之中。
“六额附,听说恭亲王上奏请求奔丧,你是知道的。”
“这个,啊,这个……
西太后提出恭亲王请求承德奔丧之事,六额附顿时吱吱晤晤起来,他怎么回答西太后呢?说实情吧,那几位大臣,尤其是肃顺、端华、载垣三个人就饶不了他,隐瞒实情说,万一以后被西太后知道了,他的小命可能就保不住了。景寿低下头,装作咳嗽,并不答话。
“圣母皇太后,为臣忽感心口绞痛,容为臣稍歇片刻。”
景寿憋得一脸通红,站了起来,他用双手捂着胸口,祈求西
太后放他走。西太后是何等聪明之人,见景寿如此之狼狈,心中也猜了个八九分。
“下去吧,传个太医给你好好治治病。”
景寿也听到了西太后话中有音,连忙致谢退回。西太后又陷入沉思之中,看来,问题就出在肃顺等人身上,一定是他千方百计阻拦恭亲王拜祭亡灵,这里面大有问题。西太后没敢多想,她要争分夺秒,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争取主动权,先发制人。她急奔东太后寝宫。
“姐姐,如今我们姐妹,孤儿寡母的正如砧上之鱼肉,眼见要被人剁碎。”
西太后此言一出,可真把东太后吓了一大跳。这位温顺、善良的钮祜禄氏确实比叶赫那拉氏少了一根敏感的政治神经,她不善猜度别人的心理。她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把小皇上养大,培养成人,以便将来亲政之后能做一个贤明的君王。至于,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她不懂,也不愿参与。西太后这么一说,东太后不禁问道:
“妹妹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以言之?”
“姐姐有所不知,乍一看起来,八大臣很看重咱们,拟旨时世让咱们钤印,但他们拟的旨不许咱们更改,这不明摆着是走过场吗?”
东太后一想,也是这个理儿,每次八大臣拟旨以后,只是拿过来让两宫太后过目一下即可,并不听从两宫太后的意见,这样一来,加上个钤印无非摆摆样子,并没有按两宫太后的意思行事。东太后沉吟了一会儿,问:
“依妹妹之见,应如何不被人左右?”
“姐姐,这尚不是关键之处,关键是他们八个大臣竟背着你我做了一些事。”
东太后不曾料想过这一点,她还是第一次听说八大臣竟然瞒着一些事儿不让两宫太后知道。
“你何以言此?”
“这是小安子所探到的。刚才妹妹招了六额附,他吱吱晤晤的,只说心口痛急急匆匆走了。不过,我从他的表情上能看得出,他们干了对不起我们的事。”
接着,西太后便把刚才与景寿一段插曲叙述了一番。东太后不由得点了点头。
再说,安德海怎么探听到一些消息,这说来话长:安德海并非一般干粗活的小太监,只知道低头侍奉主子,发生天大的事也不管不问。他当年冒死自阉为了什么?为的是入了宫,有朝一日混出个人样来,争个荣华富贵,显赫一时。
他一入宫便潜心钻营,首先是取得咸丰的信任,继而他瞄准了具有远大政治前程的一个女人——叶赫那拉氏。他使得咸丰结识这个女人,宠幸这个女人,当叶赫那拉氏生了载淳之后,他又想方设法拉近懿贵妃,奴才的嘴脸暴露无遗,自己死心塌地为主子效劳。他像一只嗅觉特别灵敏的狗到处嗅啊嗅,哪怕是发现一点儿对主子不利的事儿,他也跟踪追击,弄个水落石出。
咸丰热河病死,他知道主子一生的转折点来了,这个不凡的女人绝不可能放弃即将到手的权力,她要紧紧抓住一线希望,作拼死的搏斗。而主子近日来忧心忡忡,连一丝笑容也看不到,甚至连心腹小安子和她讲话,她也答非所问,可见,主子心事重重。安德海并不是鸡肠狗肚之人,他不会因为主子不怎么搭理他便记恨,他反而会更效忠主子,默默地为西太后排忧解难。后来,西太后也认为自己之所以能顺利实现梦想,就是因为她身边有几条忠实的狗。
安德海身为太监,他很会把握会寸,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太
露骨,他不能公开参与朝政,这反而给他实现理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安德海是咸丰先帝的忠实奴才,是西太后身边的一条狗,无人不知,所以小太监们畏他几分,八大臣们避他几分。
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暗斗,安德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那日,八大臣启奏京城王公大臣纷纷要求到承德奔丧,安德海正在大殿侧站着,侍奉茶水哩。他一直在仔细地察言观色,当东太后不加思索地拿出“御赏”印时,他发现西太后的脸色青黄,难看极了,他也发现肃顺等人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易为人觉察的奸笑。他知道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当两位太后离开了,他发现八位大臣井未立即离开,安德海明白如果此时自己留在大殿里,他们是什么也不会说的,除非自己离开,让人大臣解除疑虑,才有可能密谋大事。
安德海便喊来了心腹小太监,这小太监平日里深知安公公的势力,怎敢得罪于他。于是,小太监借送茶水之际,偷听得一言片语。
“母后皇太后头脑简单,对咱们八人深信不疑,圣母皇太后虽心中不悦,但她岂敢违逆母后皇太后。”
“肃中堂所言极是,这圣旨一到京城,谅鬼子六也不敢抗旨行事,他必须老老实实呆在京城,等咱们大事一成,他只落个后悔吧。”
端华声声附和着肃顺。常言道:要让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八大臣暗自高兴之际,这窃窃私语早传到了安德海之耳。
“你偷听之时,他们可曾怀疑你?”
安德海生怕走漏风声,坏了大事,连忙追问那个小太监。小太监指天发誓:
一个“六额附”叫得景寿魂不附体,在皇宫里,皇上是至高无尚的,所有的大臣,包括他的皇叔、姑父、舅舅之类人物,都应以“臣”自称,皇上称他们都是“爱卿”,而不能直称“叔。舅”之类。小载淳学着父皇称“朕”,却没人教他怎么称“额附”。
皇太后发了话:
“六额附起来吧,以后教皇上怎么称呼便是。皇上,你有何谕旨?”
小皇上抬头看了看大臣们,又看了看亲皇额娘,他终于鼓足勇气,冲出一句:“朕封皇额娘为母后皇太后,封亲皇额娘为圣母皇太后。”
小皇上一言既出,即圣旨,不可违也。他的第一道圣旨可把大臣们给震惊了,但又无人敢违逆圣旨。大臣们心中暗自叫苦,懿贵妃摇身一变,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因母后皇太后住在东暖阁,圣母皇太后住在西暖阁,后人们称钮祜禄氏为“东太后”,称叶赫那拉氏为“西太后”,合称“两宫太后”。
第四章 辛酋政变投机得势 三、“苦肉计”秘密回京
两宫太后势单力薄,小安子施演“苦内计”秘密回京搬来了恭亲王。righ
小皇帝即位后,哄哄乱乱闹了几天。这几天载淳被八位大臣和两位母后摆布得就像一个木头人似的。一会儿是“大殓”礼,一会儿是祭告天地宗庙,一会儿招见群臣,一会儿拜见太后。小皇上几乎不耐烦了,可张文亮一个劲地劝他:
“万岁爷是一国之君,勤政爱民乃天子之责也。”
对于张文亮的称号,他也很不习惯,甚至感到别扭。过去,张文亮称他“大阿哥”,顺耳又亲切,自从载淳登了基,“大阿哥”变成了“万岁爷”,显得疏远而冷淡。载淳曾不止一次地让张文亮仍称“大阿哥”,可张文亮吓得直磕头:
“万岁爷,你还是饶了奴才吧,打死奴才,奴才也不敢乱称一气。”
小皇上觉得人们都很敬畏他,闹得他一点都不自在。六岁的小皇上在张文亮的悉心照料下,总算把几个大场面应付了下来,东太后很是感激谙达张文亮。她心中也暗暗高兴,六岁的小儿能如此乖巧,堪称人君,起码,他坐在龙椅上时一动也不动,一脸的严肃,摆架式也好,做模样也好,他摆的装的都很像,大臣们向他磕头,他居然会说:
“爱卿平身。”
西太后也庆幸自己生个乖儿子,在最关键的时刻,封她为“圣母皇太后”,气得八大臣哑口无声,乐得自己心花怒放。小皇上往龙椅上一坐,她便觉得沾沾自喜。儿子顺利登了基,又封自己为太后,下一步可不是在太后宝座上享清福。这位27岁的年轻皇太后,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她要大展宏图,做一番“伟业”,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日,八大臣依然拜见皇上,六岁小儿早已跟张文亮到后花园去捉蝈蝈去了。对于小皇上来说,捉蝈蝈远比接受别人的磕头更好玩。
显然,肃顺很不高兴,其实,他也不想让这个幼童参与什么朝政,他老谋深算,他知道皇上贪玩,两宫太后势必代他行事,肃顺绝对不乐意野心勃勃的西太后掌握实权。事实上,皇上即位后,是八大臣与两宫太后来争夺实权。
起初,以肃顺、端华、载垣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擅专朝政,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可这几天后,他们明显感到了对手的强劲,这使得他们不敢掉以轻心。
东太后本来并不十分欣赏西太后的为人,东太后觉得叶赫那拉氏为人奸滑,投机钻营。当年,叶赫那拉氏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秀女时,她竭力讨皇后的欢心,使得皇后一时心软,在咸丰面前说了她的不少好话。后来叶赫那拉氏得宠后,特别是生了大阿哥后,她的眼里再也没有皇后了。为了拉拢大阿哥,她们俩也曾明争暗斗过。不过,今日不比当初,那时咸丰健在,两个女人都没有生存的威胁,如今大行皇帝抛下两个年轻的寡妇,带着一个
六岁小儿,孤儿寡母的,无依无靠,她们应齐心协力,辅政幼主。两宫太后心里都十分明白这一点,不过,对于这联合起来共同对外政策,西太后更积极。
“姐姐,肃顺和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他们以顾命大臣之名义,凡事不通知咱们,我看,早晚有一天,他们会吞了咱们。
皇上还小,祖宗的基业可不能断送在他们手上啊。”
东太后一听也是这个理,她们密商了半天,便和肃顺等八大臣开始“摆牌”了。
“肃中堂,皇上还小,尚不能亲政,以后凡拟谕旨,须通知两宫太后,不得有违。”
东太后先发了话。肃顺当时为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此人博学多识,确有才干,在皇族中为佼佼者,但他恃才自傲,妄狂自大,不甚得人心。东太后对他也怀有戒备之心,而肃顺对东太后倒是十分尊敬,听东太后这么一讲,他迅速和载垣、端华等人商议片刻,便答应了东太后的要求。谁知西太后接着说:
“以后拟谕旨,须经两宫太后钤印,方可生效。”
肃顺心想:
“西太后呀,西太后,你不要逼人大甚,更不要得寸进尺,你登上太后宝座才几日,就想揽权。”
肃顺明显地流露出不满,他沉吟片刻,并不发话。东太后见局势僵持,便出来打圆场:
“两宫大后只是钤印,以表示我们过目了,并不一定提什么意见。肃中堂,就这么决定了吧。”
东太后之言合情合理,肃顺再也不好说什么。就这样,皇上即位实际上变成了“垂帘辅政,兼而有之”。
两宫太后提出在八大臣代拟的谕旨上钤印,一枚印是咸丰传给东太后的“御赏”印,盖在谕旨的起头;另一枚便是咸丰临终前交给西太后的“同道堂”印,钤印在末尾。只有同时盖上这两枚印,谕旨才能发下去。这实际上形成了顾命大臣和两宫太后互相牵制的局面。
却说,咸丰一行人热河避难时,恭亲王奕诉留在京城与英法联军谈判,他虽早年就与洋人打过交道,他的岳父桂良也竭力帮助恭亲王从中斡旋,无奈清朝早已腐败,英法俄美等侵略者趁机掠夺中国,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清军无力抵抗,奕诉奏明皇上,便与英法签定了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卖国求荣。一些王公大臣就此大作文章,纷纷攻击奕诉,于是,皇族内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这就是肃顺、端华、载垣等八大臣对奕诉、西太后之间的殊死搏斗,最终鹿死谁手,尚未见分晓。
咸丰皇上宾天,八大臣先颁喜诏,后颁哀诏,立即引起了在京大臣们的不满,恭亲王奕诉,醇郡王奕儇等人议论纷纷:
“先皇驾崩,我等未在面前,幼主登基,我等全然不晓,看来肃顺与怡亲王、郑亲王是想左右朝政。”
他们正在议论之时,谕旨到,大臣们忙接旨,打开圣旨一看,谕旨上居然多了两枚印章,奕诉等人马上明白了,两宫大后已争夺了一定的权力,他不禁心动了。何不请求承德奔丧,以便联络两宫太后,共同牵制八位顾命大臣?主意一定,恭亲王便拟了一道奏章,急报热河,没几天,奉章批文便转发下来了,只推说国丧期间,京师重守,留守要紧,切勿赴承德奔丧。
奕诉一看,肺都气炸了,肃顺老奸巨猾,生怕恭亲王到承德搅乱了他的美梦,百般阻拦奔丧,可怎么两宫太后也这么糊涂,居然还钤印其上。奕诉有所不知,两宫太后虽然亲阅谕旨,但她们对外面的事情毕竟知之甚少,有很多事情,八大臣是瞒天过海,背着她们干的。当恭亲王请求奔丧的奏章到时,两宫太后并
不知实情。肃顺召集八大臣商谈:
“恭亲王想借奔丧之名义,来热河与两宫太后商讨大事。绝不能让鬼子六来,他诡计多端,为人险诈,必须设法阻拦他才行。”
端华也非常赞同肃顺的观点,他说:
“如何阻拦呢?”
载垣刚才一直没说话,这会儿他似乎考虑成熟了,便开口道:
“不能告诉两宫太后实情,只讲京城的大臣们纷纷要求承德奔丧,人数之多,实属罕见,两宫太后便要考虑京师重地,不可空虚,势必阻拦,这叫一举两得,加上两枚钤印,不怕鬼子六不信。”
密谋以后,他们立即找到了两宫太后,你唱我和地讲了一通。西太后正在沉思不语,东太后开口了:
“也好,让他们安心留守京城。”
就这样,八大臣把预先拟好的谕旨拿了出来,东太后拿出那枚“御赏”印,轻而易举地盖了上去。西太后阻拦不成,只好硬着头皮加上了“同道堂”印。西太后暂时还不愿和皇太后翻脸,她知道自己的政治羽翼不够丰满,还必须借助东太后的实力扩大自己的领域,所以,尽管西太后对东太后简单的头脑、草率的做法很不满意,她也不便发作。
西大后回到寝宫,唉声叹气,坐卧不宁,细心的安德海马上察觉出西太后有心事,便讨好地问:
“主于是不是太累了,怎么脸色这么难看?”
“不,你跪安吧。”
“庶,主子有什么吩咐,马上叫一声奴才便是。”
西太后越想刚才之事,越觉得有些蹊跷,留京大臣又不是没长头脑,怎么可能一起来奔丧,他们深知责仕重大,怎肯轻易离京,莫不是肃顺从中做了什么手脚了吧。西太后再也坐不住了,她急忙宣召六额附景寿。
景寿是咸丰皇帝的六妹夫,即载淳的六姑夫。这个人胆小怕事,素来与西太后没什么意见,对西太后颇尊敬。
“六额附,你是咱自家人,我就不客气了,有什么便说什么。”
景寿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对于西太后的政治手腕,他是十分清楚的,依他的谨慎的处世哲学,他不愿意得罪任何一个有政治实力的人,他也不敢得罪任何一个人。他静静地坐在西太后的对面,等着西太后发话,以便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圆满地回答西太后的问题。
“先帝驾崩,幼主即位,你们八位顾命大臣,日夜操劳,我们姐妹俩甚感过意不去,以后能不劳驾你们的,我和皇太后就代劳了。”
景寿一听这话,明白了西太后在嫌八大臣碍手碍脚的,是想削弱他们的势力。但顾命之责是咸丰皇帝临终所托,景寿也不敢抗旨逃脱责任。他处在进退维谷之中。
“六额附,听说恭亲王上奏请求奔丧,你是知道的。”
“这个,啊,这个……
西太后提出恭亲王请求承德奔丧之事,六额附顿时吱吱晤晤起来,他怎么回答西太后呢?说实情吧,那几位大臣,尤其是肃顺、端华、载垣三个人就饶不了他,隐瞒实情说,万一以后被西太后知道了,他的小命可能就保不住了。景寿低下头,装作咳嗽,并不答话。
“圣母皇太后,为臣忽感心口绞痛,容为臣稍歇片刻。”
景寿憋得一脸通红,站了起来,他用双手捂着胸口,祈求西
太后放他走。西太后是何等聪明之人,见景寿如此之狼狈,心中也猜了个八九分。
“下去吧,传个太医给你好好治治病。”
景寿也听到了西太后话中有音,连忙致谢退回。西太后又陷入沉思之中,看来,问题就出在肃顺等人身上,一定是他千方百计阻拦恭亲王拜祭亡灵,这里面大有问题。西太后没敢多想,她要争分夺秒,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争取主动权,先发制人。她急奔东太后寝宫。
“姐姐,如今我们姐妹,孤儿寡母的正如砧上之鱼肉,眼见要被人剁碎。”
西太后此言一出,可真把东太后吓了一大跳。这位温顺、善良的钮祜禄氏确实比叶赫那拉氏少了一根敏感的政治神经,她不善猜度别人的心理。她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把小皇上养大,培养成人,以便将来亲政之后能做一个贤明的君王。至于,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她不懂,也不愿参与。西太后这么一说,东太后不禁问道:
“妹妹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以言之?”
“姐姐有所不知,乍一看起来,八大臣很看重咱们,拟旨时世让咱们钤印,但他们拟的旨不许咱们更改,这不明摆着是走过场吗?”
东太后一想,也是这个理儿,每次八大臣拟旨以后,只是拿过来让两宫太后过目一下即可,并不听从两宫太后的意见,这样一来,加上个钤印无非摆摆样子,并没有按两宫太后的意思行事。东太后沉吟了一会儿,问:
“依妹妹之见,应如何不被人左右?”
“姐姐,这尚不是关键之处,关键是他们八个大臣竟背着你我做了一些事。”
东太后不曾料想过这一点,她还是第一次听说八大臣竟然瞒着一些事儿不让两宫太后知道。
“你何以言此?”
“这是小安子所探到的。刚才妹妹招了六额附,他吱吱晤晤的,只说心口痛急急匆匆走了。不过,我从他的表情上能看得出,他们干了对不起我们的事。”
接着,西太后便把刚才与景寿一段插曲叙述了一番。东太后不由得点了点头。
再说,安德海怎么探听到一些消息,这说来话长:安德海并非一般干粗活的小太监,只知道低头侍奉主子,发生天大的事也不管不问。他当年冒死自阉为了什么?为的是入了宫,有朝一日混出个人样来,争个荣华富贵,显赫一时。
他一入宫便潜心钻营,首先是取得咸丰的信任,继而他瞄准了具有远大政治前程的一个女人——叶赫那拉氏。他使得咸丰结识这个女人,宠幸这个女人,当叶赫那拉氏生了载淳之后,他又想方设法拉近懿贵妃,奴才的嘴脸暴露无遗,自己死心塌地为主子效劳。他像一只嗅觉特别灵敏的狗到处嗅啊嗅,哪怕是发现一点儿对主子不利的事儿,他也跟踪追击,弄个水落石出。
咸丰热河病死,他知道主子一生的转折点来了,这个不凡的女人绝不可能放弃即将到手的权力,她要紧紧抓住一线希望,作拼死的搏斗。而主子近日来忧心忡忡,连一丝笑容也看不到,甚至连心腹小安子和她讲话,她也答非所问,可见,主子心事重重。安德海并不是鸡肠狗肚之人,他不会因为主子不怎么搭理他便记恨,他反而会更效忠主子,默默地为西太后排忧解难。后来,西太后也认为自己之所以能顺利实现梦想,就是因为她身边有几条忠实的狗。
安德海身为太监,他很会把握会寸,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太
露骨,他不能公开参与朝政,这反而给他实现理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安德海是咸丰先帝的忠实奴才,是西太后身边的一条狗,无人不知,所以小太监们畏他几分,八大臣们避他几分。
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暗斗,安德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那日,八大臣启奏京城王公大臣纷纷要求到承德奔丧,安德海正在大殿侧站着,侍奉茶水哩。他一直在仔细地察言观色,当东太后不加思索地拿出“御赏”印时,他发现西太后的脸色青黄,难看极了,他也发现肃顺等人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易为人觉察的奸笑。他知道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当两位太后离开了,他发现八位大臣井未立即离开,安德海明白如果此时自己留在大殿里,他们是什么也不会说的,除非自己离开,让人大臣解除疑虑,才有可能密谋大事。
安德海便喊来了心腹小太监,这小太监平日里深知安公公的势力,怎敢得罪于他。于是,小太监借送茶水之际,偷听得一言片语。
“母后皇太后头脑简单,对咱们八人深信不疑,圣母皇太后虽心中不悦,但她岂敢违逆母后皇太后。”
“肃中堂所言极是,这圣旨一到京城,谅鬼子六也不敢抗旨行事,他必须老老实实呆在京城,等咱们大事一成,他只落个后悔吧。”
端华声声附和着肃顺。常言道:要让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八大臣暗自高兴之际,这窃窃私语早传到了安德海之耳。
“你偷听之时,他们可曾怀疑你?”
安德海生怕走漏风声,坏了大事,连忙追问那个小太监。小太监指天发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