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43节
几个人越说越担心,这几个“事后诸葛亮”后悔极了,忘了派几个心腹侍卫押送安德海回京。他们几人正在议论这事,突然门官来报:
“恭亲王驾到。”
这报声尤如一声晴天霹雳,在烟波致爽殿东暖阁房顶炸开,几位顾命大臣仿佛大难降临,一时间个个目瞪口呆。还是肃顺老奸臣滑,经过的场面多,他连忙说:
“有请恭亲王。”
这才提醒了几个一时不知所措的大臣们,他们连忙整衣正冠,施礼相迎恭亲王。
恭亲王奕诉掩面抽泣,缓步踏进东暖阁。几个人互相寒暄以后,怡亲王载垣试探性地问:
“大王爷何故到此?”
恭亲王道:
“特此叩谒梓宫,并安慰太后。”
什么是梓宫?梓宫就是咸丰皇帝睡的棺材,因为皇帝、皇后死后都用梓木做棺材,所以称梓宫。
载垣又继续相问:
“前已有旨,令六王爷留守京师,不必来承德奔丧,难道六王爷未见圣旨?”
恭亲王装作糊涂,不知道有什么圣旨,故作惊讶:
“未曾见旨。”
肃顺突然问道:
“六王爷离京也该有五六天了吧?”
“不,今天整整11天。”
恭亲王这句话接得很紧,他生怕老奸臣滑的肃顺看出什么破绽来。
“哦,怎么六王爷行程这么长时间?”
恭亲王心中不禁一惊:
“肃顺哟,你这个老东西,还想从本王爷这里发现什么蛛丝马迹,你也不睁大你的狗眼看看你的对手是谁?是本王爷,当年道光皇帝最欣赏的一位皇子,你肃顺这两‘刷子’对于本王爷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恭亲王叹了一口气:
“本王也是想早一刻拜谒皇兄亡灵,无奈前几日滂沱大雨冲坏了道路、桥梁,刚离京便被阻隔了两三天。当地百姓抢修桥梁,由于经验不足,桥桩刚砸上就被大水冲垮了,本王望着汹涌澎湃的河水,心如急焚,只得在路上暂留几日,等到桥梁修好,这才急忙赶到这里。”
恭亲王对答如流,而且滴水不漏,肃顺等人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分明奕诉是咸丰的亲弟弟,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承德奔丧也在情理之中。虽然八大臣心中恐慌不安,十分不乐意此时恭亲王到场,但也都说不出口。几位大臣又闲扯了几句,各自走散。
恭亲王奕诉住在内宫的外面,他与两位太后还有厚厚的一堵围墙相隔呢,所以,他来到的当晚,并没有见到两宫太后。
第二天一大早,恭亲王在肃顺、端华、载垣等八大臣的陪同下,身穿孝服来到了热河行宫的澹泊敬诚殿祭典亡灵。这一日,八大臣请来了小皇上,和他的六叔见面。小皇上也是一身素白,孝服孝带,恭亲王一见六岁的小皇侄这一身打扮,忍不住悲从中来,他急忙向小皇上行了个君臣之礼,便一把拉过小皇上,揽在怀里,放声痛哭。小皇上见六皇叔披麻戴孝,满脸是泪,也嚎啕
大哭,一时间,澹泊敬诚殿内哭声震天,让人听了好不心酸。
恭亲王来承德拜祭皇兄亡灵,其主要任务是想见见两宫太后,以商议来日大计,可当他身着孝服跨进灵堂之时,便忍不住痛哭流涕。毕竟奕诉与奕宁是兄弟,一年前,咸丰离开京城时,虽面容憔悴,抑郁寡欢,但他是一个大活人,如今,奕诉再次见到皇兄时,皇兄已是孤零零地躺在冻冷的梓宫里。阴阳之间路漫漫,亲兄弟永远不得再相见。又加上小皇子出现,奕诉不忍心看到皇兄的遗孤,可怜这六岁的小儿,糊里湖涂地当上了皇上,却受外人挟制,至亲浓情油然而生,所以,奕诉哭得很伤心。
奕诉哭了一阵子,呆呆地跪在梓宫前,他的脑海里闪现出一幕幕镜头:
“六弟,你快来,阿哥给你捉了个蝈蝈。”
一个充满童稚的小圆脸从花园的假山石后面露了出来,他就是20多年前的奕宁。
“给我,给我,四哥快把蝈蝈给我。”
“别忙,阿哥用个小绳子把它拴住,这样,它就跑不了了。”
“皇额娘,把这个香荷包给六弟吧,我还有两个荷包。”
到了春天,宫女们都争着做香荷包,荷包里装满了各种香草,有奇香味,能提神,又能防虫叮,宫里的人都爱戴着它。静贵妃(当年的称呼,后人称康慈皇太后)身边的宫女纷纷将自己绣的香荷包敬献主子,静贵妃拿出一个绣工最精巧,香味最浓郁的荷包,把它系在四阿哥奕宁的腰间,奕宁生母孝淑睿皇后早崩,静贵妃将奕宁和亲生儿子奕诉一般看待,甚至有时还额外优待奕宁。
香荷包挂在奕宁的腰间,小奕诉看在眼里,眼巴巴地望着四皇兄,奕宁解下荷包亲手挂在六爷的腰间。
一幕幕至亲温情浮现在恭亲王的眼前,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感情,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直往下落,那真情还真让八大臣感动,他们心里想:
“老六悲恸如此,看来他此来承德并无他意,拜祭亡灵,乃人之常情也。”
可是,老谋深算的肃顺这一次却失算了。
第四章 辛酋政变投机得势 五、宫帏密计
叔嫂一番密商定下大计:杀肃顺。righ
恭亲王拜祭咸丰梓宫,确实动了真情,也确实让八大臣深信他此来目的主要是哭灵。
昏天暗地地哭了一个上午,恭亲王觉得头脑胀胀的,四肢无力。他中午时勉强在外宫吃了一点东西,用过膳便倒头睡下,足足睡了一个下午,几天来的旅途疲劳总算消除了一点。晚上,他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在想心事:
“从肃顺这老贼看来,他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八大臣中最难对付的便是他,不知两宫太后此时是什么意思,明日便速去拜见二位皇太后,以共商大事。”
恭亲王到热河行宫的第三个早上,他准备去见两位皇嫂。宫中有个规定,皇太后、皇后及各嫔妃等均住在后宫,大臣们,包括皇族亲王需要见她们,必须先向内务府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入后宫。热河行宫没设内务府,但也不能擅入后宫,特别是国丧
期间,咸丰皇帝的嫔妃们都成了寡妇,一般不见客,整个后宫除了太监这些畸形男人,就剩下一个小男孩,小皇上了。
于是,恭亲王来到烟波致爽殿(议事大厅),向八大臣提出:
“本王打算后日回京,京城尚有要务在身,今日欲拜见两宫太后,稍尽臣于之心,这里的一切事务以后就全仰仗诸公了。”
他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今天他见了皇嫂,后日便回京,等他回京之后,他把承德热河行宫之重责,拜托给八大臣。听恭亲王那口气,仿佛八位顾命大臣全是臣子,而他自己才是皇室里的举足轻重的人物,也仿佛皇宫就是他的。恭亲王这一番话说得大臣们很不开心。毛躁的杜翰沉不住气了:
“六王爷谒见梓宫,情真意切,可见兄弟手足之情甚浓。两位太后虽是王爷的皇嫂,但她们正在居丧期间,恐怕不便见王爷,王爷还是先回京吧,以后我等奉梓宫回京,‘百忌’以后再见不迟。”
恭亲王心想:百忌以后,你们早已把持大权,全都迟了,我可不能坐以待毙。杜翰发言则是道出了八大臣的共同心声,不让本王见两宫太后,分明是封锁消息,好让你们阴谋得逞。
于是,恭亲王装湖涂,问道:
“有何不便?”
老奸臣滑的肃顺沉不住气了:
“杜大人言之有理,居丧期间,小叔子和嫂子理应回避,依老臣之见,恭亲王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
肃顺这话说得很强硬,似明明白白告诉奕诉:
“你休想见两宫大后。”
恭亲王见势单力薄,力争不成,反而会引起他们的疑心,便又换了口气:
“不见也罢,免得见了又是一番伤心。”
恭亲王回到住处,非常寻规蹈矩,并没离开过住地片刻。肃顺派一个心腹的小太监来侍奉六王爷,小太监两天后向肃顺报告:
“六王爷半步也没离开住处,他每天起居正常,情绪稳定,行为规矩。”
肃顺终于松了一口气。
恭亲王要求拜见两位皇太后被肃顺之流挡回去之后,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西太后的耳里,她一听是肃顺从中作梗,不禁咬牙切齿:
“肃顺,你妄想一手遮天,我西太后也不是吃素的,你招高,我比你的招更高,咱俩比一比,究竟谁能斗倒谁。”
肃顺之流挡回了恭亲王,西太后就更加急切地想见他。西太后可以肯定肃顺之流大有暗夺皇位之势,他们企图架空皇上,自己逞威风。西太后躺在软榻上正沉默不语,考虑如何才能见到老六之事,只见她的胞妹,当年的叶赫姑娘,今天的七福晋走了进来,她已身怀六甲,行动不便,她慢慢地走过来,挨着姐姐坐下。
平日里,在公众场合下,七福晋称西太后为“娘娘”,西太后称妹妹为“七福晋”,可今儿个是在西太后的寝宫里,又没有其他人,她们当然以姐妹相称:
“姐姐,你这些日子愁眉不展,人都瘦多了。”
“唉,妹妹,你怎知姐姐的苦楚,皇上年幼无知,肃顺一伙人把持朝政,根本不把我们两宫太后放在眼里,说是谕旨须加钤两宫印,但实际上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他们连一个字也不准两宫太后更改,两宫太后只是个虚设,说不定哪一天连这个虚设也就给废了。我们孤儿寡母的,依靠谁呀。”
“姐姐不用愁,听说六王爷已经来了热河,六王爷一向脑子
灵活,他会设法帮助你们的。”
七福晋十分明白,咸丰皇帝驾崩后,姐姐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但她无力帮助姐姐,只有安慰姐姐。
“妹妹有所不知,老六人是到热河了,但肃顺之流硬不让老六进后宫,说是什么居丧期间叔嫂不得见面。”
“岂有此理,他们也欺人太甚了。”
七福晋当然为姐姐帮腔。姐妹俩正说着这事,安德海进来了。为了怕走漏风声,安德海依然是宫女装束,七福晋只觉得有个宫女走来,并没有细瞧来者。
“太后吉祥,福晋吉祥。”
安德海来了个双腿安,他一开口,便把七福晋吓了一大跳:
“妈呀,小安子,你怎么变成这般模样?”
七福晋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模样俊俏的宫女怎么会是小安子呢?!
西太后看出了门道,她不觉失笑:
“妹妹,小安子扮成宫女,模样俊俏吧。”
七福晋迷惑地点了点头,仍不解地望着安德海。安德海用一付讨好的口气说道:
“七福晋有所不知,小安子也不愿如此装扮呀。”
安德海用乞怜的目光望着西太后,仿佛在求西太后为他解释解释。西太后并没有让小安子失望,她从头到尾地描述了安德海出生入死,为自己效忠的故事。七福晋听罢后,不禁称赞安德海:
“好一个聪明的小安子,为你主子如此卖命,你主子不会亏待你的。”
西太后笑着说:
“猴精似的人儿,以后重赏你便是。”
“恭亲王驾到。”
这报声尤如一声晴天霹雳,在烟波致爽殿东暖阁房顶炸开,几位顾命大臣仿佛大难降临,一时间个个目瞪口呆。还是肃顺老奸臣滑,经过的场面多,他连忙说:
“有请恭亲王。”
这才提醒了几个一时不知所措的大臣们,他们连忙整衣正冠,施礼相迎恭亲王。
恭亲王奕诉掩面抽泣,缓步踏进东暖阁。几个人互相寒暄以后,怡亲王载垣试探性地问:
“大王爷何故到此?”
恭亲王道:
“特此叩谒梓宫,并安慰太后。”
什么是梓宫?梓宫就是咸丰皇帝睡的棺材,因为皇帝、皇后死后都用梓木做棺材,所以称梓宫。
载垣又继续相问:
“前已有旨,令六王爷留守京师,不必来承德奔丧,难道六王爷未见圣旨?”
恭亲王装作糊涂,不知道有什么圣旨,故作惊讶:
“未曾见旨。”
肃顺突然问道:
“六王爷离京也该有五六天了吧?”
“不,今天整整11天。”
恭亲王这句话接得很紧,他生怕老奸臣滑的肃顺看出什么破绽来。
“哦,怎么六王爷行程这么长时间?”
恭亲王心中不禁一惊:
“肃顺哟,你这个老东西,还想从本王爷这里发现什么蛛丝马迹,你也不睁大你的狗眼看看你的对手是谁?是本王爷,当年道光皇帝最欣赏的一位皇子,你肃顺这两‘刷子’对于本王爷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恭亲王叹了一口气:
“本王也是想早一刻拜谒皇兄亡灵,无奈前几日滂沱大雨冲坏了道路、桥梁,刚离京便被阻隔了两三天。当地百姓抢修桥梁,由于经验不足,桥桩刚砸上就被大水冲垮了,本王望着汹涌澎湃的河水,心如急焚,只得在路上暂留几日,等到桥梁修好,这才急忙赶到这里。”
恭亲王对答如流,而且滴水不漏,肃顺等人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分明奕诉是咸丰的亲弟弟,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承德奔丧也在情理之中。虽然八大臣心中恐慌不安,十分不乐意此时恭亲王到场,但也都说不出口。几位大臣又闲扯了几句,各自走散。
恭亲王奕诉住在内宫的外面,他与两位太后还有厚厚的一堵围墙相隔呢,所以,他来到的当晚,并没有见到两宫太后。
第二天一大早,恭亲王在肃顺、端华、载垣等八大臣的陪同下,身穿孝服来到了热河行宫的澹泊敬诚殿祭典亡灵。这一日,八大臣请来了小皇上,和他的六叔见面。小皇上也是一身素白,孝服孝带,恭亲王一见六岁的小皇侄这一身打扮,忍不住悲从中来,他急忙向小皇上行了个君臣之礼,便一把拉过小皇上,揽在怀里,放声痛哭。小皇上见六皇叔披麻戴孝,满脸是泪,也嚎啕
大哭,一时间,澹泊敬诚殿内哭声震天,让人听了好不心酸。
恭亲王来承德拜祭皇兄亡灵,其主要任务是想见见两宫太后,以商议来日大计,可当他身着孝服跨进灵堂之时,便忍不住痛哭流涕。毕竟奕诉与奕宁是兄弟,一年前,咸丰离开京城时,虽面容憔悴,抑郁寡欢,但他是一个大活人,如今,奕诉再次见到皇兄时,皇兄已是孤零零地躺在冻冷的梓宫里。阴阳之间路漫漫,亲兄弟永远不得再相见。又加上小皇子出现,奕诉不忍心看到皇兄的遗孤,可怜这六岁的小儿,糊里湖涂地当上了皇上,却受外人挟制,至亲浓情油然而生,所以,奕诉哭得很伤心。
奕诉哭了一阵子,呆呆地跪在梓宫前,他的脑海里闪现出一幕幕镜头:
“六弟,你快来,阿哥给你捉了个蝈蝈。”
一个充满童稚的小圆脸从花园的假山石后面露了出来,他就是20多年前的奕宁。
“给我,给我,四哥快把蝈蝈给我。”
“别忙,阿哥用个小绳子把它拴住,这样,它就跑不了了。”
“皇额娘,把这个香荷包给六弟吧,我还有两个荷包。”
到了春天,宫女们都争着做香荷包,荷包里装满了各种香草,有奇香味,能提神,又能防虫叮,宫里的人都爱戴着它。静贵妃(当年的称呼,后人称康慈皇太后)身边的宫女纷纷将自己绣的香荷包敬献主子,静贵妃拿出一个绣工最精巧,香味最浓郁的荷包,把它系在四阿哥奕宁的腰间,奕宁生母孝淑睿皇后早崩,静贵妃将奕宁和亲生儿子奕诉一般看待,甚至有时还额外优待奕宁。
香荷包挂在奕宁的腰间,小奕诉看在眼里,眼巴巴地望着四皇兄,奕宁解下荷包亲手挂在六爷的腰间。
一幕幕至亲温情浮现在恭亲王的眼前,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感情,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直往下落,那真情还真让八大臣感动,他们心里想:
“老六悲恸如此,看来他此来承德并无他意,拜祭亡灵,乃人之常情也。”
可是,老谋深算的肃顺这一次却失算了。
第四章 辛酋政变投机得势 五、宫帏密计
叔嫂一番密商定下大计:杀肃顺。righ
恭亲王拜祭咸丰梓宫,确实动了真情,也确实让八大臣深信他此来目的主要是哭灵。
昏天暗地地哭了一个上午,恭亲王觉得头脑胀胀的,四肢无力。他中午时勉强在外宫吃了一点东西,用过膳便倒头睡下,足足睡了一个下午,几天来的旅途疲劳总算消除了一点。晚上,他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在想心事:
“从肃顺这老贼看来,他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八大臣中最难对付的便是他,不知两宫太后此时是什么意思,明日便速去拜见二位皇太后,以共商大事。”
恭亲王到热河行宫的第三个早上,他准备去见两位皇嫂。宫中有个规定,皇太后、皇后及各嫔妃等均住在后宫,大臣们,包括皇族亲王需要见她们,必须先向内务府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入后宫。热河行宫没设内务府,但也不能擅入后宫,特别是国丧
期间,咸丰皇帝的嫔妃们都成了寡妇,一般不见客,整个后宫除了太监这些畸形男人,就剩下一个小男孩,小皇上了。
于是,恭亲王来到烟波致爽殿(议事大厅),向八大臣提出:
“本王打算后日回京,京城尚有要务在身,今日欲拜见两宫太后,稍尽臣于之心,这里的一切事务以后就全仰仗诸公了。”
他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今天他见了皇嫂,后日便回京,等他回京之后,他把承德热河行宫之重责,拜托给八大臣。听恭亲王那口气,仿佛八位顾命大臣全是臣子,而他自己才是皇室里的举足轻重的人物,也仿佛皇宫就是他的。恭亲王这一番话说得大臣们很不开心。毛躁的杜翰沉不住气了:
“六王爷谒见梓宫,情真意切,可见兄弟手足之情甚浓。两位太后虽是王爷的皇嫂,但她们正在居丧期间,恐怕不便见王爷,王爷还是先回京吧,以后我等奉梓宫回京,‘百忌’以后再见不迟。”
恭亲王心想:百忌以后,你们早已把持大权,全都迟了,我可不能坐以待毙。杜翰发言则是道出了八大臣的共同心声,不让本王见两宫太后,分明是封锁消息,好让你们阴谋得逞。
于是,恭亲王装湖涂,问道:
“有何不便?”
老奸臣滑的肃顺沉不住气了:
“杜大人言之有理,居丧期间,小叔子和嫂子理应回避,依老臣之见,恭亲王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
肃顺这话说得很强硬,似明明白白告诉奕诉:
“你休想见两宫大后。”
恭亲王见势单力薄,力争不成,反而会引起他们的疑心,便又换了口气:
“不见也罢,免得见了又是一番伤心。”
恭亲王回到住处,非常寻规蹈矩,并没离开过住地片刻。肃顺派一个心腹的小太监来侍奉六王爷,小太监两天后向肃顺报告:
“六王爷半步也没离开住处,他每天起居正常,情绪稳定,行为规矩。”
肃顺终于松了一口气。
恭亲王要求拜见两位皇太后被肃顺之流挡回去之后,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西太后的耳里,她一听是肃顺从中作梗,不禁咬牙切齿:
“肃顺,你妄想一手遮天,我西太后也不是吃素的,你招高,我比你的招更高,咱俩比一比,究竟谁能斗倒谁。”
肃顺之流挡回了恭亲王,西太后就更加急切地想见他。西太后可以肯定肃顺之流大有暗夺皇位之势,他们企图架空皇上,自己逞威风。西太后躺在软榻上正沉默不语,考虑如何才能见到老六之事,只见她的胞妹,当年的叶赫姑娘,今天的七福晋走了进来,她已身怀六甲,行动不便,她慢慢地走过来,挨着姐姐坐下。
平日里,在公众场合下,七福晋称西太后为“娘娘”,西太后称妹妹为“七福晋”,可今儿个是在西太后的寝宫里,又没有其他人,她们当然以姐妹相称:
“姐姐,你这些日子愁眉不展,人都瘦多了。”
“唉,妹妹,你怎知姐姐的苦楚,皇上年幼无知,肃顺一伙人把持朝政,根本不把我们两宫太后放在眼里,说是谕旨须加钤两宫印,但实际上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他们连一个字也不准两宫太后更改,两宫太后只是个虚设,说不定哪一天连这个虚设也就给废了。我们孤儿寡母的,依靠谁呀。”
“姐姐不用愁,听说六王爷已经来了热河,六王爷一向脑子
灵活,他会设法帮助你们的。”
七福晋十分明白,咸丰皇帝驾崩后,姐姐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但她无力帮助姐姐,只有安慰姐姐。
“妹妹有所不知,老六人是到热河了,但肃顺之流硬不让老六进后宫,说是什么居丧期间叔嫂不得见面。”
“岂有此理,他们也欺人太甚了。”
七福晋当然为姐姐帮腔。姐妹俩正说着这事,安德海进来了。为了怕走漏风声,安德海依然是宫女装束,七福晋只觉得有个宫女走来,并没有细瞧来者。
“太后吉祥,福晋吉祥。”
安德海来了个双腿安,他一开口,便把七福晋吓了一大跳:
“妈呀,小安子,你怎么变成这般模样?”
七福晋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模样俊俏的宫女怎么会是小安子呢?!
西太后看出了门道,她不觉失笑:
“妹妹,小安子扮成宫女,模样俊俏吧。”
七福晋迷惑地点了点头,仍不解地望着安德海。安德海用一付讨好的口气说道:
“七福晋有所不知,小安子也不愿如此装扮呀。”
安德海用乞怜的目光望着西太后,仿佛在求西太后为他解释解释。西太后并没有让小安子失望,她从头到尾地描述了安德海出生入死,为自己效忠的故事。七福晋听罢后,不禁称赞安德海:
“好一个聪明的小安子,为你主子如此卖命,你主子不会亏待你的。”
西太后笑着说:
“猴精似的人儿,以后重赏你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