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第79节
“就是呀,这天呀,就像人的脸,说变就变,风雨难测啊!”
这场暴雨下得好痛快,不一会儿,雨过天晴,那黑云边夹着白云,渐渐乌云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在水洗过的大地上,大地显得格外清新。
李明玉昨天就打听到安德海今天要上路,他一大早便到了来福酒馆。他要了两盘小菜,一壶老白干,慢慢地边吃边喝边看。
刚才那一场大雨来得好猛,李明玉是靠近窗子坐的,他的衣服都被渗进来的雨水打湿了。这会儿雨过天晴,李明玉便走出小酒馆,到外面喘几口新鲜空气。
突然,从安宅那边传出一阵喧嚣声,李明玉连忙抬头望去,只见安宅的大红漆门敞开着,首先是从里面走出一个彪形大汉。
只见这大汉一脸的横肉,浑身都是肉疙瘩,一看就知道是家丁。
他披着一件玄色的上衣,腰间胡乱地捆着一条布绳子,他冲着里面喊到:
“路上没有泥,趁天不热,赶快上路吧!”
李明玉知道这是安德海一行人准备上路了。他生怕安德海发现他,便迅速又回到了小酒馆里坐下,仍拣着那个靠窗子的座位。他怕别人发现他的目的,便不再往外看,只是低着头在吃炒花生米。
“安三,你前面带路,老爷一会儿就出来。”
这是管家黄石魁的声音,他冲着刚才在门口叫嚷的那个家丁喊了这么一句。
听说安德海马上就要出来了,李明玉便不住地向窗外张望。
只见一队人马从大院里出来,马车上摆放着一口口大木箱子,所用的木箱子都是用大红油漆漆着的,一辆马车上摆五六口木箱。
李明玉目不转睛地数着:
“1、2、3、4、5、6……89。”
李明玉总算数完了,好家伙,整整89口大木箱。“都装了什么宝贝?”李明玉虽不知道这89口大木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但至少他可以断定,箱子里肯定不是随身携带的衣服,因为这是盛夏季节不像秋冬季节,需要穿着的衣服多,这大热天的,有两三件换洗衣服就行的。另外,从马车两边行走的人来看,这箱子里装的也一定是宝贝,因为每辆马车的两则各有一个手执长戟的护卫跟着,普通衣服是用不着这么森严壁垒的。
马车后面是一顶八人大轿,想必是安德海坐在里面。这轿子是大红顶子,四周悬挂着红黄相间的穗子,轿帘也十分考究,一看这轿子便知道里面坐着的人,地位非同寻常。八人大轿后面紧跟着两顶小轿子,一红一绿,十分引人注目。那红轿子由六个人抬着;那顶绿轿子是四个人抬着。李明玉猜想这两顶轿子是安德
海的老婆马大奶奶和小妾小翠坐的。
后面还有十几顶轿子,分别是安德海的二叔安邦杰、管家黄石魁和安德海从宫中带出来的六个小太监坐的。一行人,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安宅附近的邻居们纷纷出来看热闹。
“瞧,安大总管多威风,坐的是八抬大轿。”
绸布店的二掌柜不胜赞叹,“老凤祥”珠宝店的老板娘也附和道:
“你看人家马大奶奶,还有小翠妹子,嫁了老公,比咱这给老板当媳妇的还风光。人家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高屋大厦,穿的更甭提了,一天三换新。每次她们出门,我就没见她们穿过重样的衣服。”
裁缝王老七接过了话题:
“老板娘,这算你说对了,人家马大奶奶前几天来做旗袍,你猜怎么着?她呀一次就做了十几件,全是上等的绸缎,哪一件也比你珠宝店老板娘身上的衣服值钱。你那旗袍呀,给人家当擦桌子布都嫌差。”
一席话气得珠宝店的老板娘直喷口沫:
“呸,臭嘴!把我给她们比,她们那能叫福吗?嫁了个阉人,守活寡,一点味儿也没有。别是十几件旗袍动不了我的心,就是上百件也休想让我动心,东西好?还是人好?我呀,吃的、穿的、住的比不过她们,可我天天有男人搂着睡,她们呢?搂也搂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句肺腑之言引起了大家的一阵哄堂大笑,一位老太太笑得前仰后合,差一点站不稳,吓得她儿子连忙上前扶住了老娘:
“娘,回去吧,热闹也看过了,等安大总管回来时,再来看热闹吧。”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作孽呀!作孽!作孽之人必遭报应。回不来了,这一去,便是踏上了黄泉路。”
是谁这么大胆?在大庭广众之下诅咒安德海。人们一听这疯疯癫癫的声音,便知道是这一带有名的讨饭花子——张四。
这个张四早年也在宫里当太监,后因断了一只胳膊,被赶出了宫门。一个废人,无依无靠,于是他便沿街乞讨,以延残喘。
人们回过头来一看,果然是“花子”张四。有的人便打趣地说:
“张花子,你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是酸的吧!”
“是呀,张四,你也是老公,怎么没有这么威风。”
张四瞪了瞪眼睛,挺了挺身板,开口道:
“公公也是人,是特殊的人,是奴才,是狗。这狗怎能发财,娶媳妇,这违背常理嘛。我为了多积点阴德,财也不去发,到手的姑娘也不要,这叫做人之本嘛。你们不要看他今天这么风光,其实他这叫缺德。缺德之人有几个是好报应的,老大爷马上就开眼了,安公公的路不长了。”
人们你看看我,我瞅瞅你,谁也没出声。大家都暗自佩服张四的大胆直言。拉面馆的老板竟说:
“张四,走,到我面馆去,今儿个大爷请客,保管你吃上两大碗面条。”
人们纷纷笑了,笑什么?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才知道。
这一幕幕镜头,李明玉全看在眼里了,他马上回了宫。
“万岁爷,安德海今天果然走了。”
小皇上为之一振:
“该死的奴才,竟这么大胆。”
李明玉又把看到的一切情景,巨细无遗地讲述了一遍,末了,他还补充了一句:
“那场面可威风了,就像什么总督出游似的,带了89口木箱子、十几抬轿子,还有他的二叔安邦杰、管家黄石魁、老婆马小玉、小妾及丫环、老妈子、家丁,一共四五十人。”
小皇上更惊诧了:
“什么?小安子私自出京,还带了女眷、随从。真是胆子比天还大!”
“还不只这些呢,万岁爷,奴才听他的邻居说,安德海还请了京城最有名气的乐班子,说是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
小皇上咬牙切齿地说:
“狗奴才,小安子,我要你人头落地!”
李明玉生怕小皇上沉不住气,会这便下旨逮捕安德海。此时安德海尚未出京城,不好治他的罪,即使出了京城,直隶这一带是李鸿章的天下,李鸿章平日里对安德海百般逢迎,又有西太后的撑腰,奈何不了小安子。所以,李明玉连忙说:
“万岁爷,奴才斗胆,奴才以为此时时机尚未成熟,请万岁爷三思!”
小皇上会心一笑:
“小李子,你好心细。”
第六章 大难临头济南伏法 二、天公作美
小皇上有心杀小安子,可是西太后把持朝政,丁宝桢参奏小安子的奏折能到小皇上的手里吗?天公作美!righ
安德海竟如此猖狂,不把祖制放在眼里,带着女眷、家丁、
随从,一行40多人及在宫中通过各种渠道搜刮而来的珠宝珍奇、古玩字画,浩浩荡荡到了通州。
下江南,当时最便利的是水路,即沿大运河,一路经天津、青县、泰安、德州等地,直抵苏杭。到了通州,安德海上了两艘特制的大太平船,改旱路为水路,第一站便是天津。
这两艘大太平船,做得十分考究,雕梁画栋,船体宏大。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船上高悬的几面别致的旗帜。一面是“奉旨钦差”,一面是“采办龙袍”,中间悬着一面“三足乌旗”。这两艘太平船正顺风南下。
这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安德海穿着四品文官的补褂,站在船头,观赏沿途风光。他惬意极了,一想到马上就要抵达天津,他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高兴劲儿。
“陈玉祥。”
“奴才在。”
这位陈玉祥是安德海从宫中带出来的太监,此时,他是“钦差”安大人的随从。
“马上就要到天津了,天津是本钦差下江南的第一大站,你明白吗?”
“奴才明白,奴才这便上岸,快马加鞭通知天津巡抚,看他们有什么准备。”
安德海对这位“随员”也非常满意。此次下江南除了以上种种原因外,安德海还有一个目的,即沿途搜刮民财,再捞上一大笔。
陈玉祥上了岸。天津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一听说“钦差”大人安德海即将抵达本地,一个个都慌了神,不知该如何迎接这位“大人”。慌乱之中,竟没有一个人提到要验“勘合”的事,真是一群饭桶。
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员平日里想巴结西太后跟前的大红人,还找不到门路呢,此时他们怎敢怠慢“安大人”,一个个摇尾乞怜,唯恐“安大人”少看他们一眼。安德海下了太平船,在一群媚态十足的大小官员的夹道欢迎中,踏上了天津府。为了表示对这位“钦差”大人的热烈欢迎,天津第一大酒楼——“客忘。
归”酒楼张灯结彩,人声鼎沸,似过年一样喜气洋洋。
“安大人,敝地物产贫乏,望大人不要见笑呀。”
一个大腹便便的“短嘴巴”夹了一只油腻腻的鸡腿,献媚似地放在安德海的面前。安德海连看也没看一眼,这位“短嘴巴”又换了一只鹌鹑,可安德海还是不屑一顾。这位“短嘴巴”的心里有些发毛了,莫不是安大人对他有意见,吓得他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安大人,您尝尝,这是本地的特产。您在京城里啥山珍海味没吃过,猴头、燕窝,您都吃腻了,可今天这盘菜挺别致的,这叫炸知了。知了,您当然知道是什么了,可您不一定吃过知了。”
另一位“高个儿”见“短嘴巴”没讨得安德海的欢心,这会儿又生出一个新点子来,想试一试自己的能耐。一听说“炸知了”几个字,安德海来了精神。
小的时候,家里穷,穷得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顿猪肉,什么人参、鱿鱼、猴头、燕窝、鱼翅更是连听也没听说过,可就是吃过炸知了。
知了产卵在地下,经过一个冬春,幼虫在地下自然孵化,到了一定的时候便破土出壳,爬到树上。就在幼虫刚破土时,人们可以在大树干上捕到它,洗一洗,再用盐腌一天,放在油锅里一炸,吃起来又脆又香,其味道鲜嫩无比。
小的时候,每到盛夏的晚上,爹便带安德海和弟弟安德洋去捉知了。有时运气好,一个晚上可以抓到百十只呢。第二天,娘便做炸知了吃,这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自从十几岁入宫,再也没吃过炸知了,若不是今天又有这道菜,安德海早把这鲜美可口的菜肴给忘了。
安德海夹了一只炸知了,在嘴里慢慢地嚼着。记忆中的炸知了可香了,一闻到那扑鼻的香气,便让你流口水,可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品不出当年的那个味来。
安德海望着一桌子酒菜,他一点食欲也没有,他的心里在反复嘀咕着:
“这些蠢猪,只知道摆酒筵待客,不懂得安大人的心里还想着另外一回事。开口吧,显得太露骨,不开口吧,只怕他们不明白。”
正在为这件事情发愁,只听得天津府巡抚开口道:
“安大人南下苏杭,采办龙袍,沿途一定十分辛苦,在下已备薄礼,略表寸心,宴后请安大人笑纳。”
一听这话,安德海露出了笑容,他等的就是这句话。不过,此时他也暗恨这一群“蠢猪”,应该一上岸就言明此事,免得“安大人”忐忑不安这良久。安德海捏着他那特有的又细又尖的男中音,开口道:
“诸位的心意,安某领了,只是南下路途遥远,不便携带,我看就算了吧!”
安德海的话已十分明白,不值钱的笨重东西,他统统不要。
这场暴雨下得好痛快,不一会儿,雨过天晴,那黑云边夹着白云,渐渐乌云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在水洗过的大地上,大地显得格外清新。
李明玉昨天就打听到安德海今天要上路,他一大早便到了来福酒馆。他要了两盘小菜,一壶老白干,慢慢地边吃边喝边看。
刚才那一场大雨来得好猛,李明玉是靠近窗子坐的,他的衣服都被渗进来的雨水打湿了。这会儿雨过天晴,李明玉便走出小酒馆,到外面喘几口新鲜空气。
突然,从安宅那边传出一阵喧嚣声,李明玉连忙抬头望去,只见安宅的大红漆门敞开着,首先是从里面走出一个彪形大汉。
只见这大汉一脸的横肉,浑身都是肉疙瘩,一看就知道是家丁。
他披着一件玄色的上衣,腰间胡乱地捆着一条布绳子,他冲着里面喊到:
“路上没有泥,趁天不热,赶快上路吧!”
李明玉知道这是安德海一行人准备上路了。他生怕安德海发现他,便迅速又回到了小酒馆里坐下,仍拣着那个靠窗子的座位。他怕别人发现他的目的,便不再往外看,只是低着头在吃炒花生米。
“安三,你前面带路,老爷一会儿就出来。”
这是管家黄石魁的声音,他冲着刚才在门口叫嚷的那个家丁喊了这么一句。
听说安德海马上就要出来了,李明玉便不住地向窗外张望。
只见一队人马从大院里出来,马车上摆放着一口口大木箱子,所用的木箱子都是用大红油漆漆着的,一辆马车上摆五六口木箱。
李明玉目不转睛地数着:
“1、2、3、4、5、6……89。”
李明玉总算数完了,好家伙,整整89口大木箱。“都装了什么宝贝?”李明玉虽不知道这89口大木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但至少他可以断定,箱子里肯定不是随身携带的衣服,因为这是盛夏季节不像秋冬季节,需要穿着的衣服多,这大热天的,有两三件换洗衣服就行的。另外,从马车两边行走的人来看,这箱子里装的也一定是宝贝,因为每辆马车的两则各有一个手执长戟的护卫跟着,普通衣服是用不着这么森严壁垒的。
马车后面是一顶八人大轿,想必是安德海坐在里面。这轿子是大红顶子,四周悬挂着红黄相间的穗子,轿帘也十分考究,一看这轿子便知道里面坐着的人,地位非同寻常。八人大轿后面紧跟着两顶小轿子,一红一绿,十分引人注目。那红轿子由六个人抬着;那顶绿轿子是四个人抬着。李明玉猜想这两顶轿子是安德
海的老婆马大奶奶和小妾小翠坐的。
后面还有十几顶轿子,分别是安德海的二叔安邦杰、管家黄石魁和安德海从宫中带出来的六个小太监坐的。一行人,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安宅附近的邻居们纷纷出来看热闹。
“瞧,安大总管多威风,坐的是八抬大轿。”
绸布店的二掌柜不胜赞叹,“老凤祥”珠宝店的老板娘也附和道:
“你看人家马大奶奶,还有小翠妹子,嫁了老公,比咱这给老板当媳妇的还风光。人家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高屋大厦,穿的更甭提了,一天三换新。每次她们出门,我就没见她们穿过重样的衣服。”
裁缝王老七接过了话题:
“老板娘,这算你说对了,人家马大奶奶前几天来做旗袍,你猜怎么着?她呀一次就做了十几件,全是上等的绸缎,哪一件也比你珠宝店老板娘身上的衣服值钱。你那旗袍呀,给人家当擦桌子布都嫌差。”
一席话气得珠宝店的老板娘直喷口沫:
“呸,臭嘴!把我给她们比,她们那能叫福吗?嫁了个阉人,守活寡,一点味儿也没有。别是十几件旗袍动不了我的心,就是上百件也休想让我动心,东西好?还是人好?我呀,吃的、穿的、住的比不过她们,可我天天有男人搂着睡,她们呢?搂也搂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句肺腑之言引起了大家的一阵哄堂大笑,一位老太太笑得前仰后合,差一点站不稳,吓得她儿子连忙上前扶住了老娘:
“娘,回去吧,热闹也看过了,等安大总管回来时,再来看热闹吧。”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作孽呀!作孽!作孽之人必遭报应。回不来了,这一去,便是踏上了黄泉路。”
是谁这么大胆?在大庭广众之下诅咒安德海。人们一听这疯疯癫癫的声音,便知道是这一带有名的讨饭花子——张四。
这个张四早年也在宫里当太监,后因断了一只胳膊,被赶出了宫门。一个废人,无依无靠,于是他便沿街乞讨,以延残喘。
人们回过头来一看,果然是“花子”张四。有的人便打趣地说:
“张花子,你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是酸的吧!”
“是呀,张四,你也是老公,怎么没有这么威风。”
张四瞪了瞪眼睛,挺了挺身板,开口道:
“公公也是人,是特殊的人,是奴才,是狗。这狗怎能发财,娶媳妇,这违背常理嘛。我为了多积点阴德,财也不去发,到手的姑娘也不要,这叫做人之本嘛。你们不要看他今天这么风光,其实他这叫缺德。缺德之人有几个是好报应的,老大爷马上就开眼了,安公公的路不长了。”
人们你看看我,我瞅瞅你,谁也没出声。大家都暗自佩服张四的大胆直言。拉面馆的老板竟说:
“张四,走,到我面馆去,今儿个大爷请客,保管你吃上两大碗面条。”
人们纷纷笑了,笑什么?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才知道。
这一幕幕镜头,李明玉全看在眼里了,他马上回了宫。
“万岁爷,安德海今天果然走了。”
小皇上为之一振:
“该死的奴才,竟这么大胆。”
李明玉又把看到的一切情景,巨细无遗地讲述了一遍,末了,他还补充了一句:
“那场面可威风了,就像什么总督出游似的,带了89口木箱子、十几抬轿子,还有他的二叔安邦杰、管家黄石魁、老婆马小玉、小妾及丫环、老妈子、家丁,一共四五十人。”
小皇上更惊诧了:
“什么?小安子私自出京,还带了女眷、随从。真是胆子比天还大!”
“还不只这些呢,万岁爷,奴才听他的邻居说,安德海还请了京城最有名气的乐班子,说是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
小皇上咬牙切齿地说:
“狗奴才,小安子,我要你人头落地!”
李明玉生怕小皇上沉不住气,会这便下旨逮捕安德海。此时安德海尚未出京城,不好治他的罪,即使出了京城,直隶这一带是李鸿章的天下,李鸿章平日里对安德海百般逢迎,又有西太后的撑腰,奈何不了小安子。所以,李明玉连忙说:
“万岁爷,奴才斗胆,奴才以为此时时机尚未成熟,请万岁爷三思!”
小皇上会心一笑:
“小李子,你好心细。”
第六章 大难临头济南伏法 二、天公作美
小皇上有心杀小安子,可是西太后把持朝政,丁宝桢参奏小安子的奏折能到小皇上的手里吗?天公作美!righ
安德海竟如此猖狂,不把祖制放在眼里,带着女眷、家丁、
随从,一行40多人及在宫中通过各种渠道搜刮而来的珠宝珍奇、古玩字画,浩浩荡荡到了通州。
下江南,当时最便利的是水路,即沿大运河,一路经天津、青县、泰安、德州等地,直抵苏杭。到了通州,安德海上了两艘特制的大太平船,改旱路为水路,第一站便是天津。
这两艘大太平船,做得十分考究,雕梁画栋,船体宏大。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船上高悬的几面别致的旗帜。一面是“奉旨钦差”,一面是“采办龙袍”,中间悬着一面“三足乌旗”。这两艘太平船正顺风南下。
这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安德海穿着四品文官的补褂,站在船头,观赏沿途风光。他惬意极了,一想到马上就要抵达天津,他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高兴劲儿。
“陈玉祥。”
“奴才在。”
这位陈玉祥是安德海从宫中带出来的太监,此时,他是“钦差”安大人的随从。
“马上就要到天津了,天津是本钦差下江南的第一大站,你明白吗?”
“奴才明白,奴才这便上岸,快马加鞭通知天津巡抚,看他们有什么准备。”
安德海对这位“随员”也非常满意。此次下江南除了以上种种原因外,安德海还有一个目的,即沿途搜刮民财,再捞上一大笔。
陈玉祥上了岸。天津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一听说“钦差”大人安德海即将抵达本地,一个个都慌了神,不知该如何迎接这位“大人”。慌乱之中,竟没有一个人提到要验“勘合”的事,真是一群饭桶。
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员平日里想巴结西太后跟前的大红人,还找不到门路呢,此时他们怎敢怠慢“安大人”,一个个摇尾乞怜,唯恐“安大人”少看他们一眼。安德海下了太平船,在一群媚态十足的大小官员的夹道欢迎中,踏上了天津府。为了表示对这位“钦差”大人的热烈欢迎,天津第一大酒楼——“客忘。
归”酒楼张灯结彩,人声鼎沸,似过年一样喜气洋洋。
“安大人,敝地物产贫乏,望大人不要见笑呀。”
一个大腹便便的“短嘴巴”夹了一只油腻腻的鸡腿,献媚似地放在安德海的面前。安德海连看也没看一眼,这位“短嘴巴”又换了一只鹌鹑,可安德海还是不屑一顾。这位“短嘴巴”的心里有些发毛了,莫不是安大人对他有意见,吓得他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安大人,您尝尝,这是本地的特产。您在京城里啥山珍海味没吃过,猴头、燕窝,您都吃腻了,可今天这盘菜挺别致的,这叫炸知了。知了,您当然知道是什么了,可您不一定吃过知了。”
另一位“高个儿”见“短嘴巴”没讨得安德海的欢心,这会儿又生出一个新点子来,想试一试自己的能耐。一听说“炸知了”几个字,安德海来了精神。
小的时候,家里穷,穷得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顿猪肉,什么人参、鱿鱼、猴头、燕窝、鱼翅更是连听也没听说过,可就是吃过炸知了。
知了产卵在地下,经过一个冬春,幼虫在地下自然孵化,到了一定的时候便破土出壳,爬到树上。就在幼虫刚破土时,人们可以在大树干上捕到它,洗一洗,再用盐腌一天,放在油锅里一炸,吃起来又脆又香,其味道鲜嫩无比。
小的时候,每到盛夏的晚上,爹便带安德海和弟弟安德洋去捉知了。有时运气好,一个晚上可以抓到百十只呢。第二天,娘便做炸知了吃,这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自从十几岁入宫,再也没吃过炸知了,若不是今天又有这道菜,安德海早把这鲜美可口的菜肴给忘了。
安德海夹了一只炸知了,在嘴里慢慢地嚼着。记忆中的炸知了可香了,一闻到那扑鼻的香气,便让你流口水,可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品不出当年的那个味来。
安德海望着一桌子酒菜,他一点食欲也没有,他的心里在反复嘀咕着:
“这些蠢猪,只知道摆酒筵待客,不懂得安大人的心里还想着另外一回事。开口吧,显得太露骨,不开口吧,只怕他们不明白。”
正在为这件事情发愁,只听得天津府巡抚开口道:
“安大人南下苏杭,采办龙袍,沿途一定十分辛苦,在下已备薄礼,略表寸心,宴后请安大人笑纳。”
一听这话,安德海露出了笑容,他等的就是这句话。不过,此时他也暗恨这一群“蠢猪”,应该一上岸就言明此事,免得“安大人”忐忑不安这良久。安德海捏着他那特有的又细又尖的男中音,开口道:
“诸位的心意,安某领了,只是南下路途遥远,不便携带,我看就算了吧!”
安德海的话已十分明白,不值钱的笨重东西,他统统不要。